日常生活中,不少人身边有亲友患上肿瘤或血管疾病,就医时医生提及 “介入治疗”,大家往往感到陌生,既不清楚它是怎样的治疗方式,也不知道是否适合患者。这种认知上的模糊,可能导致人们在面对治疗选择时犹豫不决,甚至错过合适的治疗时机。因此,本文将用通俗的语言,详细介绍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纠正大众对它的常见错误认知,帮助大家在有需要时能更清晰地了解这种治疗方式,做出更合适的健康决策。
介入治疗到底是什么?
介入治疗是一种借助影像设备引导的微创治疗方式,不需要像传统手术那样进行大的切开操作。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利用 CT、超声、DSA 等影像设备,清晰观察患者体内病变部位,然后通过导管、针等微创器械,在体外进行操作,对体内病变进行治疗或诊断。
与传统开刀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具有明显的微创特点。它的创口通常只有几毫米,像一个小针眼,术后恢复速度快,患者感受到的疼痛也比较轻微,大大减轻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和术后恢复的负担。同时,介入治疗还具备 “双重身份”,它不仅能用于治疗,比如对堵塞的血管进行疏通、对肿瘤进行消融等,还能用于诊断,例如通过血管造影来明确血管堵塞的位置和程度,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依据。
介入治疗能管哪些病?
介入治疗的适用范围较为广泛,在肿瘤相关疾病、外周血管疾病以及其他一些常见病症的治疗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肿瘤相关疾病方面,对于肝癌、肺癌等实体肿瘤,介入治疗可以通过局部消融的方式直接作用于肿瘤组织,还能进行化疗药物灌注,让药物更精准地作用于肿瘤。此外,当肿瘤压迫血管导致堵塞时,也可以通过介入治疗放置支架,缓解堵塞情况。
在外周血管疾病治疗中,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血管堵塞问题,介入治疗可采用球囊扩张、放置支架等方式打通堵塞的血管;对于血管瘤、血管破裂出血等血管异常问题,则能使用栓塞材料堵住血管漏洞,达到治疗目的。介入治疗还可用于处理肝硬化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通过栓塞方式止血,以及在急性血栓形成后进行取栓治疗,帮助恢复血管通畅。
避开坑!介入治疗的 6 大常见误区
在大众对介入治疗的认知中,存在不少误区,这些误区可能影响大家对治疗方式的正确选择,需要逐一纠正。
误区一:认为介入治疗就是手术,风险和开刀一样大。实际上,介入治疗创伤小,大多数情况下只需局部麻醉,治疗过程中的风险远低于传统大手术,而且术后患者恢复速度快,能更快回归正常生活。
误区二:觉得只有癌症晚期才用介入治疗,是 “没办法的办法”。其实,介入治疗并非晚期癌症患者的专属选择,在肿瘤早中期阶段,比如早期肝癌,通过介入消融治疗甚至可以实现根治;同时,介入治疗还能辅助传统手术,像在手术前对肿瘤血管进行栓塞,减少手术中的出血量。
误区三:以为介入治疗后就不用管了,能一劳永逸。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介入治疗后患者仍需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比如血管支架术后要检查支架内是否出现堵塞情况。此外,还需要配合药物治疗,并调整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治疗效果,防止病情反复。
误区四:认为介入治疗比吃药、打针贵,不划算。从短期来看,介入治疗可能因使用相关器械产生一定费用,但它具有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势,整体花费可能低于长期吃药以及因病情反复导致的多次住院费用。而且,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如血管完全堵塞,介入治疗能有效解决问题,从治疗效果和长远花费来看更为合适。
误区五:觉得所有人都能做介入治疗,没有禁忌。事实上,介入治疗存在一定的禁忌情况,比如患者有严重的肝肾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无法正常止血等,就可能不适合进行介入治疗,具体是否适合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后才能确定。
误区六:担心介入治疗会有辐射,对身体伤害大。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影像设备确实会产生辐射,但医生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辐射剂量,比如让患者穿戴防护铅衣等,单次治疗的辐射量在安全范围内,不会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明显伤害。
总结
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精准的治疗方式,适用范围广泛,不仅能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还能辅助诊断的治疗手段。希望大家在了解相关知识后,能摆脱对介入治疗的误区,当身体出现不适症状时,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让介入治疗成为保障健康的有力选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