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0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脑血管支架:血管里的“微型桥梁” - 数字报刊系统 痘痘反复不消,中医内调有门道 脑血管支架:血管里的“微型桥梁” 何谓介入治疗及常见误区 宝宝呛奶怎么急救?家长必学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脑血管支架:血管里的“微型桥梁”

作者:柳州市鹿寨县人民医院 陈荣顺

在人体复杂的血管网络中,脑血管如同精密的高速公路,负责将富含氧气和养分的血液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大脑。一旦这条“高速公路”出现狭窄或堵塞,大脑就可能因供血不足而出现头晕、肢体无力,甚至引发中风等严重后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医学界发展出一种微创而高效的治疗手段——脑血管支架植入术。这种支架,就像一座“微型桥梁”,帮助血液重新畅通无阻地流向大脑。

什么是脑血管支架?

脑血管支架是一种由特殊合金(如镍钛合金或不锈钢)制成的细小网状管状结构,直径通常只有2–4毫米,长度根据病变部位而定,一般在10–30毫米之间。它被压缩在一根极细的导管内,通过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其他部位的动脉送入体内,在X光引导下精准抵达脑血管狭窄的位置。一旦到位,支架会自动或通过球囊扩张展开,牢牢支撑起原本塌陷或狭窄的血管壁,恢复血流通畅。

现代脑血管支架多采用“自膨式”或“球囊扩张式”设计。自膨式支架由记忆合金制成,在体温下可自动展开,适合用于弯曲较多的颅内血管;球囊扩张式支架则需借助微型球囊撑开,支撑力更强,多用于血管起始段等较直部位。此外,部分新型支架表面还涂有抗增殖药物(即“药物涂层支架”),可进一步降低再狭窄风险。

哪些人需要脑血管支架?

并非所有脑血管狭窄都需要支架治疗。一般来说,以下情况可能被医生建议考虑支架植入:

1.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曾因脑血管狭窄出现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轻度中风,且狭窄程度超过70%。

2.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尽管规律服用抗血小板、降脂等药物,狭窄仍在进展,或反复出现脑缺血症状。

3.特定部位的高风险狭窄:如椎动脉起始部、颈内动脉虹吸段等位置的严重狭窄,容易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

需要注意的是,是否适合支架治疗需由神经内外科医生综合评估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狭窄部位、血管解剖结构以及手术风险等因素后决定。

支架手术是如何进行的?

脑血管支架植入属于介入治疗,通常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整个过程约1–2小时。医生首先在患者腹股沟处穿刺股动脉,插入一根细长的导管。在实时X线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引导下,导管沿着主动脉一路向上,精准抵达颅内目标血管。随后,携带支架的输送系统通过导管送达狭窄部位,释放支架。术后,患者需在监护下观察数小时,并继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以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

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支架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多数患者术后1–2天即可下床活动,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支架不是一劳永逸的万能药

尽管支架能迅速改善血流,但它并非治愈脑血管病的“终点”。支架本身不能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根本病因。如果患者术后不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不戒烟限酒,不规律服药,其他血管仍可能继续狭窄,甚至支架内也可能再次发生再狭窄或血栓。

因此,支架植入只是治疗链条中的一环。术后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和规范药物治疗,才是预防中风复发的关键。医生通常会要求患者终身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并定期复查颈动脉超声或脑血管造影,监测支架及血管状况。

常见误区澄清

误区一:放了支架就不用吃药了?

错。支架术后必须长期服药,尤其是抗血小板药物,以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

误区二:支架会“移位”或“生锈”?

不会。现代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极好,植入后会与血管内膜逐渐融合,不会移位,也不会腐蚀。

误区三:所有脑血管狭窄都要放支架?

并非如此。对于无症状的轻中度狭窄,药物治疗通常是首选。支架主要用于高风险、症状明显的严重狭窄。

预防胜于治疗

脑血管支架虽是一项先进技术,但最好的“支架”其实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度运动,保持情绪稳定,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却是守护脑血管最坚固的“天然桥梁”。

总之,当医学科技为生命搭建起微型桥梁时,每个人也应主动为自己的健康筑起一道防线。了解脑血管支架,不是为了恐惧疾病,而是为了在关键时刻做出明智选择,让大脑这台精密的“人体司令部”始终获得充足的血液供应,稳健运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