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0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儿童过敏别慌张,抗敏药物这样选 - 数字报刊系统 痔疮手术选麻醉,哪种更舒适 如何在家轻松做会阴按摩 儿童退烧药,这些误区要避开 儿童过敏别慌张,抗敏药物这样选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儿童过敏别慌张,抗敏药物这样选

作者:荔浦市妇幼保健院 胡军

每当春暖花开或换季时节,不少孩子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皮肤起疹、眼睛发痒等症状,这往往是过敏在“作怪”。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对外界环境中的花粉、尘螨、食物、宠物皮屑等过敏原更为敏感。面对孩子的过敏反应,家长常常手足无措,有的急于用药,有的则讳疾忌医。其实,科学认识过敏、合理选择抗敏药物,是缓解症状、避免反复发作的关键。

先识别:孩子真的是过敏吗

并非所有类似感冒的症状都是过敏。

儿童过敏常见表现包括:反复发作的鼻塞、清水样鼻涕、阵发性打喷嚏(尤其在清晨或接触特定物品后);眼睛红痒、流泪;皮肤出现风团、红斑、瘙痒,甚至伴有腹痛、呕吐或腹泻(多见于食物过敏)。

若症状每年固定时间出现,或接触特定物质后迅速发作,且无发热等感染迹象,应高度怀疑过敏。

确诊过敏需结合病史、体征,必要时进行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但需注意,检测结果仅作参考,最终诊断应由医生综合判断。切勿仅凭检测阳性就盲目忌口或用药。

抗敏药物不是“万能药”,分类使用才有效

目前用于儿童的抗过敏药物主要包括抗组胺药、鼻用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不同药物作用机制不同,适用症状也各异。

抗组胺药:缓解急性症状的“主力军”

抗组胺药是缓解过敏急性症状的“主力军”。

组胺是引发过敏的关键物质,抗组胺药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快速缓解打喷嚏、流涕、瘙痒等症状。临床常用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这类药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嗜睡等副作用小,更适合儿童。第一代抗组胺药易引起嗜睡等,不推荐儿童长期用。另外,抗组胺药对鼻塞效果有限,孩子以鼻塞为主时,需联合用药。

鼻用糖皮质激素:控制鼻部炎症的“基石”

对于过敏性鼻炎患儿,尤其是中重度或持续性症状者,鼻用糖皮质激素(如丙酸氟替卡松、糠酸莫米松、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是首选治疗。这类药物直接作用于鼻腔黏膜,抗炎效果强,能显著改善鼻塞、流涕、喷嚏等全部鼻部症状。

很多家长“谈激素色变”,担心影响孩子生长发育。实际上,鼻用激素全身吸收极少,规范使用安全性高,国内外指南均推荐用于2岁以上儿童。关键在于掌握正确喷药方法:喷头对准鼻腔外侧壁(眼角方向),避免直喷鼻中隔,用药后勿立即擤鼻。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哮喘与鼻炎的“双面手”

孟鲁司特钠是此类代表药物,适用于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的儿童。它通过阻断白三烯(另一种炎症介质)发挥作用,对夜间咳嗽、鼻塞有一定效果。

但需注意,该药可能引起情绪或行为异常(如烦躁、噩梦等),2020年美国FDA曾发布黑框警告。因此,应在医生评估后使用,并密切观察孩子反应。

用药原则:安全、规范、个体化

儿童用药绝非“成人缩小版”。选药时需考虑年龄、体重、症状严重程度及合并症。例如,西替利嗪滴剂可用于6个月以上婴儿,而某些鼻喷剂仅适用于2岁或6岁以上儿童。务必遵医嘱或说明书使用,不可擅自增减剂量或延长疗程。

抗过敏治疗强调“阶梯式管理”:轻度间歇性症状可按需使用抗组胺药;中重度或持续性症状则需规律用药,即使无症状也应维持治疗,以控制炎症、预防复发。切忌“见好就收”,症状一缓解就停药,容易导致病情反复。

药物之外,环境控制同样重要

药物虽能缓解症状,但减少过敏原暴露才是治本之策。家中应保持清洁干燥,使用防螨床罩,定期清洗空调滤网;花粉季节减少外出,外出佩戴口罩和护目镜;明确食物过敏原者,严格避免摄入。

对于尘螨过敏儿童,可考虑使用空气净化器;宠物过敏者,尽量避免饲养猫狗。

警惕误区,科学应对

误区一:抗过敏药会上瘾。

实际上,抗组胺药和鼻用激素均无成瘾性,规律用药是疾病管理需要,而非依赖。

误区二:中药更安全,可以随便吃。

部分中成药成分复杂,缺乏儿童用药安全性数据,甚至可能含激素或肝毒性成分,切勿盲目使用。

误区三:过敏长大就好了。

部分儿童过敏症状随年龄增长减轻,但也有发展为哮喘或慢性鼻炎的可能。早期规范干预,有助于改善长期预后。

结语

总之,儿童过敏虽常见,但不可轻视。家长应树立科学认知,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择和使用抗敏药物,配合环境干预,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过敏季,健康成长。记住:不慌张、不盲从、不拖延,才是应对儿童过敏的正确打开方式。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