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咳嗽、发热等呼吸道症状常见,很多人误当作普通感冒,却可能是“呼吸元凶”肺炎链球菌所致。肺炎链球菌常见于人体鼻咽部,正常时不致病,免疫力下降时会引发肺炎、中耳炎甚至脑膜炎,如果未及时精准识别该细菌,则会导致延误治疗或盲目用药的情况。微生物检验是精准揪出它的关键手段,下文讲解如何通过检验应对。
肺炎链球菌是什么
肺炎链球菌常见于人体鼻咽部,健康人群体内多处于“休眠”状态,不引发疾病。但老人、儿童或慢性病患者等免疫力下降时,如出现感冒、疲劳,细菌会“作乱”,成为呼吸道及侵袭性疾病的主要“元凶”。
感染后症状因部位不同而异:引发肺炎时有高热、咳嗽、胸痛;引发中耳炎时出现耳痛、耳朵流脓;严重时细菌扩散至血液引发败血症或侵入脑部引发脑膜炎,均可能危及生命,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且其感染症状与其他细菌、病毒感染相似,仅凭症状难区分,需微生物检验精准“揪出”该细菌,避免盲目用药影响疗效。
为什么要做微生物检验
微生物检验首要目的是区分感染类型。呼吸道症状相似,但病因可能是肺炎链球菌、病毒、支原体等,比如病毒感冒无需抗生素,该细菌感染却需针对性用药,检验能明确病因,避免误判延误治疗或滥用抗生素。
它能指导精准用药。确定细菌感染后,通过“药敏试验”测试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反应,医生据此选药,可避免用无效抗生素,减少细菌耐药风险,提升治疗效率。
此外,对有慢阻肺、糖尿病等基础病,或有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的患者,检验结果可辅助判断感染是否扩散,如血液中检出该细菌可能提示败血症,为重症预警、及时调整方案提供依据,防止病情恶化。
微生物检验怎么“揪”出肺炎链球菌
微生物检验分3步揪出肺炎链球菌。
第一步取样本:怀疑肺炎时采痰液,患者需咳出深部痰液,避混唾液(防杂菌影响);怀疑中耳炎采中耳分泌物;怀疑脑膜炎采脑脊液(需专业操作)。取样前忌用止咳药,痰液样本需在用药前采集,确保结果准确。
第二步实验室筛查:技术人员将样本放入专用培养基,适宜温度下培养 18-24 小时,观察是否长出圆形、表面光滑且有溶血环的特征菌落。挑取可疑菌落用显微镜观察,该细菌呈“矛头状”、成对或短链排列,结合革兰氏阳性染色,初步锁定“嫌疑人”。
第三步精准确认:通过生化反应试验,检测细菌是否能分解菊糖、被胆汁溶解(其他细菌无此特性),准确确认是否为肺炎链球菌,必要时做药敏试验,为用药提供指导。
检验前/后,大众要做什么
检验前需做好3件事:一是准备样本,采痰液前用清水漱口2-3次,咳出1-2毫升深部痰液,装入专用无菌容器,忌用普通杯子防污染;二是告知医生症状出现时间、是否自用过抗生素、有无基础病,助医生判断是否需检验及选样本类型;三是样本1小时内送检,防细菌死亡或污染。
检验后要读懂结果并遵医嘱:报告“检出”说明感染由该细菌引起,“未检出”需排查其他病因,“药敏结果”中标注“敏感”的抗生素为优先选药。但不可自行判断,“检出”需医生综合评估,忌自购抗生素;“未检出”但症状持续需进一步检查,防“假阴性”漏诊。确诊后需按医嘱完成疗程,忌擅自停药。
预防大于治疗
预防首选接种疫苗,65岁以上老人、2岁以下儿童、糖尿病或慢阻肺等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属高危人群,建议按医嘱接种,增强抵抗力降感染风险。
减少传播机会:日常用肥皂和流动水勤洗手,避用手揉口鼻;感冒流感季少去超市、游乐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必要时戴口罩;家人有呼吸道感染,需分餐、保持距离,防交叉感染。
另外要增强自身抵抗力:规律作息忌熬夜,保证充足休息;饮食均衡,多吃新鲜蔬果、鸡蛋、瘦肉等优质蛋白;适度运动,如快走、太极拳,长期坚持提升免疫力,减少细菌“入侵”可能。
结语
肺炎链球菌虽易引发呼吸道疾病,但通过微生物检验能精准揪出这个“元凶”。了解检验的必要性、流程及配合要点,做好预防,避开认知误区,再结合医生的专业治疗,就能有效应对肺炎链球菌感染,守护呼吸道健康,减少疾病带来的风险与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