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心脏泵血功能减弱,无法满足身体正常需求的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后,多数时间需在家中休养和管理。居家护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病情稳定和生活质量。科学、规范的居家护理,能有效减少急性发作、降低住院频率、延长生存时间。以下从多个方面说明心衰患者居家护理的注意事项。
严格遵医嘱用药
药物是控制心衰的核心手段。患者必须按时、按量服用医生开具的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类药物、醛固酮拮抗剂等。擅自停药、减量或换药,可能导致病情迅速恶化。建议使用药盒分装每日药物,设置手机闹钟提醒服药时间。如出现药物副作用,如头晕、乏力、干咳、电解质紊乱等,应及时联系医生,不可自行处理。
每日监测体重与症状
体重是反映体内水分潴留的重要指标。患者应在每天早晨空腹、排尿后、穿相似衣物的情况下称重并记录。若3天内体重增加超过2公斤,或1周内增加2.5公斤以上,提示可能有液体潴留,需及时联系医生调整利尿剂用量。同时,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下肢水肿加剧、乏力明显、食欲下降等症状,这些都可能是心衰加重的信号。
控制液体与盐分摄入
过多的液体和盐分会加重心脏负担。每日液体摄入总量(包括水、汤、粥、水果等)应控制在1500毫升至2000毫升之间,具体数值需遵医嘱。食盐摄入量每日应少于5克,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加工肉制品、咸菜、酱油等高盐食物。烹饪时可用香料、醋、柠檬汁等代替部分盐分,提升食物风味。
合理安排饮食与营养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为原则。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如鱼、鸡胸肉、豆腐等),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供给。避免高脂、高糖、油炸食品,以防血脂异常和体重增加。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胃肠负担。如有糖尿病或肾功能不全,需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调整饮食结构。
适度活动,避免过度劳累
在医生允许的前提下,进行适度体力活动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和情绪状态。推荐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每次20-30分钟,每周3-5次。运动前后应监测心率和症状,如出现胸闷、气促、头晕应立即停止。避免提重物、爬陡坡、长时间站立等增加心脏负荷的活动。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应激
情绪波动如焦虑、愤怒、过度兴奋会增加心脏负担。患者应尽量保持心态平和,可通过听音乐、阅读、与亲友交流等方式舒缓压力。家属应给予理解和支持,避免争吵或施加压力。如情绪长期低落或焦虑严重,应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定期复诊,不拖延就医
即使症状稳定,也应按医生要求定期复诊,评估心功能、调整药物、检查相关指标(如电解质、肾功能、BNP等)。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呼吸困难突然加重、不能平卧、咳粉红色泡沫痰、意识模糊、胸痛持续不缓解、心跳过快或过慢、严重水肿等。
戒烟限酒,远离诱因
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和心肌,必须彻底戒除。饮酒会增加心脏负担,应严格限制或完全戒酒。避免接触感冒或流感患者,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感染是诱发心衰急性加重的重要因素。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可降低感染风险。
家庭环境安全与便利
居家环境应保持整洁、通风、温湿度适宜。床铺高度适中,方便起卧。卫生间安装扶手,地面防滑,避免跌倒。常用物品放在易取位置,减少弯腰和登高。家中备有急救联系电话、病历资料、常用药物清单,以备紧急情况使用。
家属参与,共同管理
家属应了解心衰基本知识,协助患者记录体重、症状、服药情况,提醒复诊时间。学习识别病情恶化的早期表现,掌握基本急救措施(如协助患者坐起、吸氧、拨打急救电话)。陪伴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给予情感支持,共同营造积极、稳定的康复环境。
总之,心衰虽为慢性病,但通过科学规范的居家管理,多数患者可维持较长时间的稳定状态,生活质量得以保障。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执行护理措施,及时与医疗团队沟通,不忽视任何细微变化。良好的自我管理,是控制心衰、延长生命、提高生活品质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