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1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家庭医生上门给老人做慢病随访 - 数字报刊系统 儿童高血压的日常护理 脑动脉颈动脉支架术后能否做核磁扫描 家庭医生上门给老人做慢病随访 疱疹性咽峡炎频发,日常预防这样做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庭医生上门给老人做慢病随访

作者:上林县人民医院 何达将


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今天,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2.8亿,其中近75%的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对于许多高龄、失能或居住偏远的老人而言,定期到医院复诊成为难题。而家庭医生上门开展慢病随访服务,正以“医”靠家的温暖,为老年群体筑起一道健康屏障。

慢病管理为何需要“上门服务”?

慢性病如同“沉默的杀手”,需要长期监测血压、血糖、用药调整及生活方式干预。但现实困境却让许多老人陷入“治疗断档”:

行动不便:80岁以上老人中,超40%存在不同程度的行动障碍,往返医院需家人陪同,耗时耗力;

1.认知偏差:部分老人认为“没症状=病好了”,擅自停药导致病情反复;

2.资源错配:三甲医院人满为患,而基层医疗资源闲置,慢病管理缺乏连续性。

3.家庭医生上门服务,正是针对这些痛点设计的解决方案。通过主动出击,将医疗服务从“坐堂待诊”转变为“送医上门”,实现“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的转型。

上门随访的“四步流程”

1.健康信息采集:建立动态档案

医生首先核对老人近期用药记录,使用电子血压计、血糖仪、便携式超声等设备检测生命体征,并通过询问饮食、睡眠、排便等情况,评估健康风险。例如,若发现老人连续三天未排便,可能提示便秘或药物副作用,需及时干预。

2.个性化健康指导:破解生活误区

用药管理:用“药盒分装法”帮助记忆混乱的老人按时服药,标注“早中晚”颜色标签。

饮食调整:针对高血压老人,建议用“低钠盐+限盐勺”控制每日盐摄入量;对糖尿病患者,示范“手掌法则”(每餐1拳主食、1掌蛋白、2捧蔬菜)。

运动处方:为关节疼痛的老人设计“坐式八段锦”,或推荐每天阳台散步10分钟。

3.并发症筛查:防患于未然

通过足背动脉触诊、眼底镜初步检查,早期发现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计显示,上门随访使糖尿病足截肢率下降60%,因发现及时,90%的早期溃疡通过换药治愈。

4.心理支持:倾听比药物更重要

独居老人常伴随抑郁情绪,医生会通过“10分钟闲聊”了解其心理状态。张爷爷因老伴去世后拒绝进食,家庭医生联系社工开展“记忆相册”干预,帮助他重拾生活信心。

上门随访的“三大核心价值”

1.提高疾病控制率

研究显示,家庭医生上门随访可使高血压控制率提升28%,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降低35%。医生能根据居家环境调整方案,如发现老人卧室光线昏暗,会建议增加夜灯预防跌倒。

2.减少医疗资源浪费

通过早期干预,避免轻度异常发展为重症。某试点社区统计,上门服务使老人急诊就诊次数减少40%,人均年医疗费用降低1200元。

3.增强医患信任

持续的面对面交流让医生更了解患者生活习惯。李阿姨曾因担心药物副作用自行停药,家庭医生通过三次上门解释,用“血压日记”直观展示治疗必要性,最终建立长期依从性。

家庭医生从“治病”到“治未病”的转变

上门随访的价值,远不止于一次检查或一次用药调整。它正在重塑中国基层医疗的服务模式:

1.建立信任关系:通过频繁接触,医生能更准确把握老人健康需求,甚至提前发现家庭安全隐患(如地面湿滑、药品过期);

2.促进分级诊疗:轻症患者在社区管理,危急情况通过绿色通道转诊,缓解大医院压力;

3.降低医疗成本:研究显示,规范的慢病管理可使患者年住院次数减少30%,人均医疗费用降低25%。

如何让更多老人享受上门服务?

尽管政策层面已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但实际推广仍面临挑战:

1.人才短缺:我国每万人口仅有2.3名全科医生,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2.支付机制:部分地区上门服务费用未纳入医保,影响医生积极性;

3.公众认知:许多老人仍认为“只有住院才能报销”,对社区医疗信任度不足。

对此,需多方协同发力:

1.加强全科医生培养:通过“5+3”规范化培训,提升基层诊疗能力;

2.完善激励机制:将上门服务工作量与绩效挂钩,给予交通、通讯补贴;

3.创新服务模式:探索“互联网+家庭医生”,通过可穿戴设备远程监测健康数据。

结语

当家庭医生敲开老人的家门,带去的不仅是医疗技术,更是一份“健康有人管、小病不出门”的安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