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肚子痛很常见,可能是吃撑、着凉,忍忍或简单处理就好。但有一种肚子痛“惹不起”,那就是急性阑尾炎引发的疼痛。很多人误以为是普通肠胃不适而拖延,导致穿孔、感染等危险。其实,急性阑尾炎发作时身体会发出信号,读懂并正确应对,就能规避风险。
急性阑尾炎的4个“关键信号”,认清别混淆
(一)“转移性腹痛”——最典型的“报警信号”
急性阑尾炎最具代表性的信号是转移性腹痛。一开始,可能是肚脐周围或上腹部隐隐作痛,类似“胃痛”,让人以为是吃错东西或胃部不适。但几个小时后,疼痛会转移到右下腹,且按压右下腹时疼痛更明显。普通胃痛、肠炎很少出现疼痛固定到右下腹的情况,发现这种转移规律要高度警惕。
(二)伴随症状——痛的时候常“带”着这些反应
急性阑尾炎发作时,除腹痛外还有伴随症状。
*恶心、呕吐较为常见,与吃坏东西引发的呕吐不同,它通常先腹痛后呕吐,且呕吐后腹痛不缓解。
*发烧也是常见症状,体温一般在38℃左右。若体温升到39℃以上,情况严重,可能阑尾已化脓或穿孔,需立刻就医。
*此外,患者还会不想吃饭、没力气。这种没胃口是因身体不适吃不下,同时浑身没劲、提不起精神。
(三)特殊人群的“不典型信号”
老人、小孩和孕妇等特殊人群,急性阑尾炎发作信号不典型,需细心观察。
*老人对疼痛敏感度低,发作时可能疼痛不明显也不发烧,但阑尾更易穿孔。老人说右下腹疼痛,不能掉以轻心,要及时就医。
*小孩不能准确表达疼痛位置,发作时只会哭闹、蜷缩肚子。摸孩子右下腹,孩子会躲闪且哭闹更厉害,有些孩子还可能拉肚子,易被误诊为“肠胃炎”,家长要多留意。
*孕妇因子宫增大,阑尾位置上移,腹痛位置可能不在右下腹,有些孕妇只觉“肚子发紧”。
(四)“痛的特点”——这两种痛要立刻重视
疼痛特点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有两种痛出现要立刻重视。一种是痛到直不起腰、无法走路,说明阑尾炎症严重,不能硬撑,需马上就医。另一种是原本疼痛剧烈,突然“不痛了”。这不是病情好转,可能是阑尾穿孔,疼痛暂时缓解,危险却增加,必须马上就医。
关键行动:发现信号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1.必须做的3件事
发现急性阑尾炎相关信号,要做好以下3件事:
第一,马上停下手里的事。不管在做什么,都要立刻停下,侧卧屈膝躺下,减少对阑尾的刺激,避免炎症加重。
第二,及时去医院。尽快前往附近医院的“急诊外科”就诊,准确告诉医生腹痛起始时间、疼痛位置变化、有无发烧呕吐等症状,这些信息对医生判断病情很重要。
第三,配合医生检查。医生可能进行“腹部按压”检查,还会让做“血常规”和“腹部超声”等检查。要积极配合,以便医生更快、更准确确诊病情。
2.绝对不能做的4件事
发现急性阑尾炎信号后,有4件事绝对不能做:
一是别吃止痛药。止痛药会掩盖疼痛信号,让医生无法准确判断病情轻重,延误治疗。
二是别吃东西、别喝水。若需手术,空腹能减少手术风险,避免手术呕吐时呛到,就医前最好禁食禁水。
三是别揉肚子、别热敷。揉肚子可能导致阑尾炎症扩散,热敷会加重局部充血,让病情更危险。
四是别“等等看”。急性阑尾炎不会自行痊愈,等待时间越长,阑尾穿孔、感染概率越高,对身体伤害越大。
日常预防与注意事项
日常预防阑尾炎,需从饮食、生活习惯和定期体检三方面入手:
饮食上,要保持规律,定时定量吃饭,别暴饮暴食。少吃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它们易刺激肠胃,增加发作风险;多吃蔬菜水果补充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 便秘会让肠道内压力升高,可能影响阑尾血液循环,诱发炎症。
生活习惯方面,养成良好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长期熬夜、劳累会降低免疫力,给病菌可乘之机。适当做散步、慢跑、瑜伽等运动增强体质,但要控制强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腹部受伤,引发阑尾炎症。
还要定期体检,尤其重视腹部检查,能及时发现阑尾粪石等潜在问题,若有异常可在医生指导下提前处理,预防急性阑尾炎发生。
肚子痛时,先看疼痛位置是否转移至右下腹,再留意有无发烧、呕吐等症状。发现急性阑尾炎信号,不要硬撑,不做加重病情的事,直接去医院急诊就诊。早发现、早处理,才能保障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