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手术室前,医护人员总会反复提醒患者:“请摘下所有首饰,包括戒指、耳环、项链、手链,还有假牙、美瞳、指甲油……”面对这些要求,不少人心里会嘀咕:手术又不是参加宴会,摘这些干啥?难道金银首饰还能在手术中“捣乱”?
其实,这并非多此一举。术前摘除首饰,是一项关乎安全、科学严谨的医疗规范,背后有着多重原因。
避免皮肤损伤,防止“戒指陷阱”
手术过程中,血压监测是常规操作。医护人员通常在患者上臂使用袖带式血压计进行测量。
如果患者戴着戒指,尤其是金属材质的,在手术期间可能带来风险。由于麻醉、体位改变或输液等因素,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肢体轻微肿胀。一旦手指肿胀,原本合适的戒指就会变得紧箍,压迫血管和神经,影响血液循环。
更危险的是,若需紧急抢救,医护人员必须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或进行心电监护。戴着戒指不仅影响手指监测的准确性,还可能延误操作。医学上甚至有“戒指陷阱”(Ring Constriction)的说法,指戒指因肢体肿胀卡住手指,导致组织缺血,严重时可能需要截指。术前摘除,正是为了杜绝这一隐患。
防止电外科设备“惹祸”
现代外科手术中,电刀、电凝等高频电外科设备被广泛应用。它们能精准切割组织并同时止血,大大提高了手术效率和安全性。然而,这些设备在工作时会产生高频电流。如果患者身上佩戴金属首饰,尤其是形成闭合环状的项链、手链或耳环,就可能成为电流的“导体”或“天线”。
当高频电流意外通过金属首饰时,可能在局部产生高温,导致皮肤灼伤。这种灼伤并非来自外部热源,而是电流在金属与皮肤接触点产生的“电弧”或“热点”,轻则红肿疼痛,重则造成皮肤坏死。即使首饰被衣物覆盖,也无法完全避免风险,因为电流可能通过身体组织传导。因此,为确保电外科设备安全运行,术前必须移除所有体表金属物品。
避免干扰医疗设备,确保监测精准
手术中,患者生命体征通过监护仪实时监测,包括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体温等,对信号准确性要求极高。
金属首饰可能干扰心电图电极的贴附和信号传导,导致波形失真,影响医生判断。例如,耳环或项链靠近心脏区域时,可能产生“伪差”,让监护仪误报心律失常,引发不必要的干预。
血氧仪通常夹在手指上,若手指涂了深色指甲油或戴有戒指,会影响光线穿透,导致读数不准。美瞳可能在长时间手术中因眼睛干燥而脱落或损伤角膜;假牙在麻醉状态下可能松动,造成气道阻塞风险。
便于护理操作,减少感染风险
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频繁接触患者的手腕、手臂、颈部等部位,进行输液、注射、体位调整等操作。首饰不仅妨碍操作,还可能刮伤患者或医护人员。
更重要的是,首饰缝隙容易藏匿细菌。即使术前进行了皮肤消毒,首饰覆盖的区域仍可能成为“消毒死角”,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而术后感染是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
防止丢失,保障患者权益
手术室是一个高度紧张、节奏快速的环境。患者在麻醉状态下失去意识,无法顾及个人物品。若首饰未摘除,可能在术中因体位变动而脱落,掉入手术床缝隙或器械台,造成遗失。
即使有专人保管,术前摘除并由家属或医院指定人员登记保管,也是最稳妥的做法。这不仅是医疗安全的要求,也是对患者财产的尊重与保护。
避免影响术中影像与定位
部分手术(如神经外科、骨科、介入治疗)需依赖术中X光、CT或电磁导航系统进行精准定位。金属饰品会在影像中产生伪影,干扰医生对解剖结构的判断;在使用电磁导航设备时,金属还会扭曲磁场,导致定位偏差,直接影响手术精度与安全。
减少对急救操作的阻碍
在突发心跳骤停、大出血等紧急情况下,医护人员需争分夺秒实施抢救,如建立中心静脉通路、进行除颤或快速气管插管。此时,项链可能妨碍颈部操作,戒指影响手指末梢循环评估,耳环干扰头部固定——任何微小阻碍都可能延误黄金抢救时间。
总之,术前摘首饰,看似小事,实则关系重大。它不是医院的“形式主义”,而是基于多年临床经验和科学依据的安全准则。每一条规定,都是为了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与手术顺利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