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1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发现蛋白尿,警惕慢性肾病 - 数字报刊系统 超声检查:揭秘甲状腺结节真面目 宝宝发热,究竟是感冒还是流感 血液变稠?冠心病背后的粘度秘密 发现蛋白尿,警惕慢性肾病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现蛋白尿,警惕慢性肾病

作者:贵港市平南县人民医院 黄洁玲

清晨起床,一杯温水下肚后,您是否留意过第一泡尿的颜色和状态?这管看似普通的尿液,实则是肾脏健康的“晴雨表”。当尿常规报告中出现“蛋白尿阳性”时,或许正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您的肾脏可能正在经历一场悄无声息的“损伤战”。

蛋白尿:尿液中的“不速之客”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仅含有微量蛋白质(每日不超过150毫克),这些蛋白质是细胞代谢的“边角料”,经肾脏过滤后被重新吸收。但当肾脏的“滤网”——肾小球发生病变,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时,蛋白质便会“漏网”进入尿液,形成蛋白尿。  

许多人发现泡沫尿后惊慌失措,其实泡沫尿未必等于蛋白尿。正常尿液因表面张力作用也会产生少量泡沫,且很快消散;而病理性蛋白尿的泡沫细小绵密,如啤酒花般经久不散。此外,剧烈运动、发热、寒冷刺激等生理因素也可能导致一过性蛋白尿,通常休息后即可恢复。  

蛋白尿的“真面目”需通过专业检测揭开。检验科常用的尿蛋白定性试验(试带法)可快速筛查,但确诊需依赖24小时尿蛋白定量或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检测。后者能更精准地反映早期肾损伤,尤其适合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人群。

蛋白尿与慢性肾病:一场“温水煮青蛙”的危机

慢性肾病的发展如同“温水煮青蛙”,早期症状隐匿,待出现水肿、乏力、恶心等症状时,肾功能往往已损失过半。而蛋白尿正是这场危机的“早期哨兵”——持续存在的蛋白尿会像“腐蚀剂”一般,逐渐破坏肾小球结构,导致肾纤维化,最终引发肾衰竭。  

哪些人群需要特别警惕蛋白尿?糖尿病患者首当其冲。高血糖会损伤肾小球毛细血管,引发糖尿病肾病,这是我国慢性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高血压患者同样高危,长期未控制的血压会压迫肾小球,造成“高压性肾损伤”。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反复尿路感染、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如某些抗生素、止痛药)的人群,也需定期筛查蛋白尿。  

值得注意的是,蛋白尿的“危害程度”与尿蛋白量并非完全成正比。即使尿蛋白仅轻度升高,若伴随血尿、高血压或肾功能异常,也可能提示严重肾病变。因此,发现蛋白尿后,切勿自行判断病情轻重,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发现蛋白尿后:科学应对三步走

第一步:复查确认,排除干扰  

一次蛋白尿阳性可能是“假警报”。检验科建议:留取晨起中段尿复查,避免运动、发热、月经期等干扰因素。若3次复查均为阳性,需进一步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ACR,明确蛋白尿程度。  

第二步:精准定位,对因治疗  

蛋白尿的病因复杂多样,需通过肾活检、血液检查等手段“抽丝剥茧”。例如,糖尿病肾病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狼疮性肾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而肾小管间质病变则需避免肾毒性药物。切勿盲目相信“偏方治肾病”,不规范治疗可能加速肾功能恶化。  

第三步:生活方式干预,筑牢防线  

饮食管理:采用优质低蛋白饮食(如鸡蛋、牛奶、鱼肉),减轻肾脏负担;限盐(每日不超过5克),控制水肿和高血压;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预防痛风性肾病。  

谨慎用药:避免自行服用不明成分的保健品或中药,某些“补肾”药物可能含马兜铃酸等肾毒性成分。  

定期监测:高危人群每3-6个月检测ACR,健康人群每年体检一次尿常规,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预防胜于治疗:守护肾脏的四大行动

 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肾脏的“三大杀手”,定期监测并达标管理至关重要。  

 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速肾小球硬化,酒精则可能诱发急性肾损伤。  

 适量饮水: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避免憋尿,减少尿路感染风险。  

 中医调理需谨慎:中医认为“肾主水”,但补肾需辨证施治,盲目服用温补药物可能适得其反。  

结语

肾脏是人体“沉默的器官”,它默默承担着过滤血液、排泄废物的重任,却极少“喊疼”。蛋白尿的出现,是肾脏向我们发出的最后“预警”。下一次体检时,不妨多看一眼尿常规报告——这管小小的尿液,或许藏着关乎生命质量的重要信息。早发现、早干预,让肾脏远离“隐形的伤害”,我们才能拥有更长久的健康人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