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宝宝发热,家长们总又焦虑又困惑,不知该按感冒还是流感护理。其实,宝宝发热大多与感冒或流感有关,二者症状、传染性和应对方法不同,误判可能耽误护理或过度紧张。下面就从护理角度,教家长如何区分及应对。
正确认识宝宝发热
宝宝正常腋下温度在36-37.2℃之间,超过37.5℃就属发热。发热时,宝宝可能额头烫、脸蛋红、精神差、手脚冰凉、哭闹不安、胃口变差。
家长常陷入两个误区:一是“盲目处理”,觉得发烧就是感冒,随意吃退烧药,甚至用成人药,或将流感当普通感冒硬扛,耽误早期干预;二是“过度紧张”,一发烧就带宝宝去医院,易交叉感染。实际上,宝宝发热是身体对抗病毒或细菌的正常反应,大多由普通感冒或流感引起,分清类型后针对性护理即可。
3步区分宝宝发热是感冒还是流感
看发热“速度和度数”
普通感冒发热多是“慢慢升起来”,如早上正常,中午低烧,下午或晚上升到38℃左右,很少超39℃,吃退烧药后温度能降,退烧后精神好转。
流感发热来得“急”,可能上午正常,中午突然发烧,几小时内体温飙升到39-40℃甚至更高,吃退烧药后温度可能只降一点或很快又烧,退烧后仍没精神。
看“伴随症状”
普通感冒除发热外,主要是“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鼻涕(开始清,后变稠)、轻微咳嗽,喉咙可能红但宝宝一般不疼,能吃能玩,精神状态不算差。
流感伴随症状偏向“全身不适”,宝宝会喊头疼、腿疼、胳膊疼(肌肉酸痛),乏力,没胃口,甚至呕吐、腹泻,咳嗽多为剧烈干咳,影响睡觉和吃饭。
看“传染性和发病季节”
普通感冒传染性弱,家里有人感冒,宝宝不一定被传染,全年都可能发生,无明显季节规律。
流感传染性强,一人得病,全家可能遭殃,宝宝1-2天内就可能被传染。流感有明显季节规律,多在秋冬季节(每年10月到次年3月)高发。
分情况应对宝宝发热
普通感冒发热:居家护理为主
退热护理:体温在38.5℃以下,用32-34℃温水擦浴额头、脖子、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处,每次10-15分钟,别用酒精擦。穿宽松透气衣服,别“捂汗”。体温超过38.5℃,按说明书剂量吃儿童专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3个月以上宝宝)、布洛芬(6个月以上宝宝),两次吃药间隔至少4-6小时,一天最多4次。
缓解其他不适:鼻塞时,用儿童专用生理盐水滴鼻剂,每个鼻孔滴1-2滴,软化鼻屎后用吸鼻器吸出。房间放加湿器,湿度控制在50%-60%。咳嗽时,多喝温凉白开水,1岁以上宝宝可喝少量梨水,别吃甜腻、辛辣食物。
饮食和休息:让宝宝多休息,饮食上吃清淡、易消化食物,如小米粥、烂面条、蒸蛋羹,少量多次喂。
流感发热:早干预+防传染
退热护理:和普通感冒一样,体温超过38.5℃吃退烧药,但流感发热反复快,需更频繁监测体温。
抗病毒处理:怀疑宝宝是流感,在发病48小时内带宝宝去医院,医生会开儿童专用抗流感药,如奥司他韦,按疗程吃,别自行买药吃。
防传染:做好隔离,宝宝餐具、玩具用开水烫洗,家长接触宝宝前后洗手、戴口罩,避免宝宝和家人亲密接触。宝宝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用过的纸巾及时扔掉。
加强日常预防
增强宝宝抵抗力
天气好时,带宝宝户外活动20-30分钟,但别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地方。饮食上1岁以上宝宝别挑食,每天吃蔬菜、水果、鸡蛋、牛奶,少吃零食和甜饮料;1岁以内宝宝按辅食添加原则,逐步添加多样化食物。
做好日常防护
流感季节,6个月以上宝宝及时打流感疫苗。家人感冒或流感,要和宝宝隔离,戴口罩、分餐吃。教宝宝勤洗手,用儿童专用洗手液,按“七步洗手法”洗。家里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
警惕!这些情况立即去医院
不管是普通感冒还是流感,若宝宝发热持续不退(普通感冒超3天,流感超2天仍反复高烧,腋下温度超40℃且持续1小时以上,精神越来越差)、精神异常(嗜睡或烦躁不安)、呼吸异常(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嘴唇、指甲发紫,咳嗽伴喘息、呼吸困难)、出现其他危险症状(抽搐、惊厥,呕吐频繁,尿量明显减少,4-6小时没尿),应立即带宝宝去医院。
宝宝发热并不可怕,分清类型后针对性护理,大多数宝宝1-2周能恢复。普通感冒居家护理,流感早去医院、做好隔离。若分不清或出现危险症状,及时带宝宝去儿科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