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作为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引发肠坏死等严重后果,而科学的护理不仅能辅助治疗,还能帮助宝宝更快恢复。接下来,就为家长们详细讲解护理关键,帮大家从容应对。
认识肠套叠:宝宝腹痛的“隐形杀手”
肠套叠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指一段肠管套入相邻的肠管内,导致肠道梗阻和血液循环障碍。好发于2岁以下婴幼儿,尤其是4-10个月的胖宝宝更易中招。其典型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果酱样血便和腹部包块,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1.为何宝宝会得肠套叠?
解剖特点:婴幼儿肠管固定差,回盲部游动性大,易发生套叠。
饮食改变:添加辅食初期、断奶期或饮食量骤增时,肠道适应能力不足。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腺病毒等感染后,肠道淋巴结肿大诱发套叠。
其他诱因:先天性肠管畸形、腹泻、便秘或肠道蠕动节律紊乱。
2.家长需警惕的信号:
突然发作的剧烈哭闹,持续10~20分钟后缓解,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发作。
呕吐初期为胃内容物,后期可能含胆汁或粪渣。
排出暗红色或果酱样血便(约6~12小时后出现)。
腹部可触及腊肠样包块,多位于右上腹或脐周。
急救期护理:争分夺秒保平安
1.立即就医,切勿拖延
肠套叠早期(48小时内)可通过空气灌肠或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率较高。若拖延至肠管坏死,则需手术切除坏死肠段,对宝宝伤害极大。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前往儿科就诊,途中避免喂食喂水。
2.灌肠复位后的观察要点
腹部体征检查:轻压腹部观察宝宝是否哭闹加剧,警惕复位后肠穿孔。
排便情况记录:复位后24小时内应排出正常黄色软便,若持续血便或腹胀加重需立即报告医生。
饮食过渡指导:复位后一般不可立即进食,复位后约 6 小时需复查 B 超,确认无复套情况后,可试喂少量糖盐水;若存在肠管水肿,需推迟进食时间。无呕吐后逐步过渡至流食(米汤、稀粥),24 小时内避免奶制品。
3.手术患儿的术后护理
体位管理:全麻未醒时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误吸;清醒后取半卧位减轻腹部张力。
伤口护理:保持切口干燥,观察有无渗血、红肿,7天内避免沾水。
引流管护理:若留置胃肠减压管,需固定妥善防止脱出,记录引流液颜色、量(正常为淡黄色,若含鲜血需警惕)。
早期活动指导:术后24小时可协助宝宝翻身,48小时后鼓励床上坐起,促进肠功能恢复。
家庭护理全攻略:预防复发是关键
1.饮食调理:循序渐进,避免刺激
辅食添加原则:遵循“一种到多种、少量到多量、稀到稠”原则,每次新增食物观察3天无异常再继续。
禁忌食物清单:
1岁内避免蜂蜜(含肉毒杆菌孢子)
2岁内慎食整颗坚果、果冻(窒息风险)
腹泻期忌食高纤维蔬菜(芹菜、韭菜)
便秘期减少香蕉、苹果泥(可能加重便秘)
喂养技巧:使用硅胶软勺,避免空气吸入;奶瓶喂养时奶嘴充满奶液,防止吞入过多空气。
2.日常防护:细节决定健康
腹部保暖:夏季空调房内给宝宝穿连体衣,冬季使用护肚围,避免肠道受冷刺激痉挛。
运动指导:每日保证1~2小时户外活动,避免剧烈蹦跳(如蹦床),推荐爬行、抚触按摩促进肠蠕动。
排便管理: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便秘时可顺时针按摩腹部(避开剑突下),或用温毛巾敷肛门刺激排便。
3.情绪安抚:减少哭闹诱因
识别需求信号:通过观察表情、肢体动作判断宝宝是饥饿、困倦还是不适,及时响应。
分散注意力:肠套叠恢复期可用摇铃、黑白卡等玩具转移注意力,避免长时间哭闹增加腹压。
建立安全感:术后宝宝可能因疼痛产生分离焦虑,家长应多进行皮肤接触(如袋鼠式护理),保持环境安静。
4.定期随访:早发现早干预
复查时间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复查腹部B超,观察吻合口愈合情况。
疫苗接种提示:灌肠复位后2周、手术后1个月可正常接种疫苗,但需告知医生病史。
特别提醒:这些情况需紧急返院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再次发作阵发性哭闹且无法安抚
呕吐物含咖啡渣样物质或鲜血
腹部膨隆如球,叩诊呈鼓音
4小时无尿或眼窝凹陷(脱水表现)
切口红肿渗液或发热超过38.5℃
结语
肠套叠虽来势汹汹,但通过科学护理和及时干预,绝大多数宝宝都能完全康复。作为家长,既要掌握急救知识,也要注重日常预防,用耐心和细心为宝宝筑起健康防线。记住,您多一分警惕,宝宝就少一分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