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即产后42天内,是产妇身体从分娩状态逐步恢复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部分产妇会出现发烧症状,这一情况容易引发产妇及家属的担忧。实际上,产褥期发烧并非罕见现象,但需警惕 “感染” 这一重要诱因。了解感染与产褥期发烧的关联,掌握科学的判断、应对和预防方法,对保障产妇健康至关重要。
哪些感染会导致产褥期发烧?
产褥期感染可发生在不同部位,引发发烧的同时还会伴随特定症状,需准确识别。
子宫感染(产褥期子宫内膜炎)是常见类型,多因分娩时胎膜早破、产程延长或宫腔内操作等导致细菌侵入子宫。除发烧外,产妇还会出现下腹部持续疼痛,恶露量增多且伴有臭味,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威胁生命健康。
伤口感染也较为常见,顺产产妇的会阴侧切伤口和剖宫产产妇的腹部伤口都可能受感染。感染后伤口会出现红肿、疼痛加剧,甚至有脓液渗出,同时伴随发烧,伤口护理不当、个人卫生较差是主要诱发因素。
泌尿系统感染在产褥期也易发生,产后女性尿道生理结构发生变化,若排尿不畅导致细菌滋生,或因导尿操作引入细菌,就可能引发感染。产妇会出现发烧,同时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症状,尿液也会变得浑浊并带有异味。
乳腺感染(急性乳腺炎)多因乳汁淤积、乳头破损让细菌侵入所致。感染后产妇单侧或双侧乳房会胀痛,局部红肿发热,同时伴随全身发烧,此时合理处理哺乳问题,对控制感染十分重要。
如何初步确定发烧是否与感染有关?
判断产褥期发烧是否由感染引起,可从发烧特点和伴随症状两方面入手从发烧特点来看,感染性发烧多为持续性发烧,体温常超过 38.5℃,服用普通退烧药后效果不佳,即便退烧也可能很快再次发烧。而非感染性发烧,如产后吸收热,通常为低热,体温在 38℃以下,持续时间较短,一般 1-2 天内可自行消退,两者有明显区别。
结合伴随症状判断,若发烧时同时出现上述子宫感染、伤口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或乳腺感染的相关症状,那么大概率是由感染造成。即便没有明显伴随症状,也不能掉以轻心,需持续观察体温变化和身体状态,一旦有异常及时处理。
产褥期感染性发烧该怎么做?
当出现产褥期感染性发烧时,科学应对是关键,主要包括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和家庭护理辅助三方面。
及时就医是首要步骤,若产妇发烧超过 38℃且持续不退烧,或出现明显感染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产科就诊。就医前需提前整理好发烧开始时间、体温变化情况以及伴随症状等信息,为医生准确判断病情提供帮助。
就医后要严格遵医嘱治疗,感染性发烧常用治疗方式包括使用抗生素,产妇需按医嘱足量、按时用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针对不同感染部位,医生还会进行局部处理,如伤口换药、乳腺通乳等,产妇需积极配合,避免因抗拒治疗延误病情。
家庭护理辅助,发烧时若体温未超过 38.5℃,可采用温水擦浴、额头贴退热贴等物理降温方式,同时多喝温开水,促进身体代谢。产妇要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饮食上选择清淡且营养均衡的食物,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增强身体抵抗力。个人卫生方面,勤换内衣裤,保持外阴清洁,顺产产妇可用温水清洗外阴,剖宫产产妇需注意腹部伤口避免沾水;哺乳时要做好乳头清洁,防止乳腺感染加重。
如何降低产褥期感染性发烧风险?
降低产褥期感染性发烧风险,需做好孕期、分娩期和产后三阶段预防。孕期要定期产检,及时治疗阴道炎等并发症,同时做好外阴清洁、避免不洁性生活,并通过运动和合理饮食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分娩期间需配合医护人员正确用力以缩短产程,若涉及宫腔操作或侧切,要配合做好消毒工作,降低感染可能。
产后护理是预防核心,需重点关注伤口、恶露和哺乳护理,按指导护理顺产侧切或剖宫产伤口,勤换卫生用品保持外阴干燥,掌握正确哺乳姿势并及时排空乳汁;同时根据身体恢复情况适时淋浴、勤换衣物,产后初期减少外来探视以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结语
产褥期发烧需警惕感染,但产妇及家属无需过度恐慌。只要准确识别感染相关症状,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治疗,做好家庭护理和各阶段预防工作,大多数感染性发烧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和治愈。重视产后身体变化,科学应对异常情况,才能更好地保障产妇在产褥期的健康,顺利度过这一关键恢复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