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1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耳鸣不停,背后隐藏的健康信号 - 数字报刊系统 耳鸣不停,背后隐藏的健康信号 脑梗“偷袭”,身体会亮啥红灯? 咳嗽老不好,中医来支招 产褥期发烧,是感染在作怪?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耳鸣不停,背后隐藏的健康信号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 梁志惠

加班后躺下准备休息,耳边却“嗡嗡”作响;戴耳机听歌摘下后,“滋滋”声挥之不去;感冒刚愈,耳朵里时不时“响两声”……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耳鸣经历,大多觉得“忍忍就过去了”。但若耳鸣反复出现、迟迟不停,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提醒。今天,就教大家读懂这些信号,学会正确应对耳鸣。

先搞懂:耳鸣不是“病”,而是健康“信号灯”

很多人一听耳鸣就惊慌,怕患严重耳病。其实耳鸣不是疾病,更像“信号灯”,是听觉神经向大脑传递错误“声音信号”,让人误以为耳内有声。不过,并非所有耳鸣都需紧张,“正常耳鸣”如劳累、听巨大噪声后出现,几分钟到一小时消失,无需处理;“异常耳鸣”如持续超24小时、一周发作超3次、影响生活或伴耳疼等症状,必须重视。

划重点:耳鸣不停,可能是这5类健康问题在“打招呼”

耳鸣背后原因众多,有些是耳朵本身的问题,有些则与全身健康相关。我们可以通过耳鸣时的伴随症状和自身情况,简单判断可能的原因。

第一类是耳朵里的“小障碍”,多为耳屎堵塞或中耳炎。若耳鸣时耳朵发痒,或感觉像塞了棉花般发闷,有时还流出黄色液体、伴有轻微疼痛,大概率是这两种情况。耳屎长期不清理会堆积压迫鼓膜,感冒、鼻炎引发的中耳炎会让耳道发炎,都会刺激听觉神经引发耳鸣。若近期没清理过耳道,或刚经历感冒、鼻炎痊愈,需优先排查这类问题。

第二类是噪音“伤”了耳朵。若耳鸣常是“滋滋”的电流声,听人说话得凑近才能听清,要警惕长期噪声损伤。比如每天戴耳机听音乐、播客超2小时,音量开到最大音量的60%以上,或是长期在工地、KTV、工厂等噪声大的环境工作,都会慢慢损伤听觉神经,诱发耳鸣。

第三类耳鸣和血压、血糖不稳定有关。中老年人或 “三高” 人群,若耳鸣常于晨起、情绪激动时出现,且伴有头晕、心慌,可能是血压或血糖失控。血压高会让耳血管变窄,血糖不稳会导致听觉神经缺乏营养,进而引发耳鸣。

第四类耳鸣是神经“累坏了”,多因睡眠不足或压力过大。当下不少人节奏快,常熬夜加班、被琐事困扰。若耳鸣在晚上安静时明显,躺下“嗡嗡”响,还伴失眠、烦躁等,可能是神经功能紊乱。长期睡眠不足、精神紧张会导致听觉神经异常,引发耳鸣,要及时调整。

最后一类虽少见但需高度警惕,可能是听神经瘤或脑部供血问题。若耳鸣只在单侧耳朵出现,且声音逐渐变大,还伴有走路不稳、单侧脸麻木、看东西模糊等症状,要重视起来。这类情况虽不常见,但风险较高,建议3天内就医做相关检查,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延误病情。

耳鸣来了,这样做就对了

遇到耳鸣不用慌,按下面步骤做,就能有效应对,避免问题加重。

1.短暂耳鸣:若耳鸣突然出现,持续时间不长,比如几分钟到几小时,且没有其他不适,可先试试这些方法缓解:立刻远离噪声环境,到安静的地方坐下或躺下闭目休息,避免继续刺激耳朵;用指腹轻轻按揉耳垂和耳屏(耳朵开口处的小软骨),每次按1~2分钟,力度不要太大,以促进耳部血液循环;倒一杯温热水慢慢喝,同时做5~10次深呼吸,放松身体,很多短暂的耳鸣会在半小时内逐渐消失。

2.异常耳鸣:符合这些情况,及时去医院:若耳鸣持续超过24小时没缓解,或者伴有耳痛、流脓、听力下降,又或者是单侧耳鸣且越来越严重,还出现头晕、走路不稳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不要拖延。

3.日常预防:想要减少耳鸣的出现,平时做好预防很重要,记住这3个简单习惯:

①用耳机遵循“60-60原则”,即耳机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每次连续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听完后让耳朵休息10~15分钟,避免长时间、高分贝刺激耳朵;

②保持规律作息,每天尽量保证7~8小时的睡眠,避免熬夜,晚上11点前尽量入睡,让听觉神经有足够的时间休息;

③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人,要按时吃药,定期监测指标,饮食上少吃高糖、高盐、高脂的食物,保持指标稳定,减少对听觉神经的影响。

耳朵是我们感知世界声音的重要器官,就像眼睛需要呵护一样,耳朵的健康也值得我们重视。平时多留意耳朵的“信号”,出现耳鸣时不慌不乱,科学应对,就能让“耳边的杂音”远离我们,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声音。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