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52岁的张先生被右侧肢体麻木惊醒,右手抓不住杯子,说话也含糊不清。妻子紧急拨打120,检查发现是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引发的脑梗。因送医及时,溶栓治疗后他恢复了大半功能。脑梗常悄然而至,作为医生,我来教大家识别身体的“求救信号”。
脑梗是如何“偷袭”大脑的?
若把大脑比作城市,血管便是输送养分的“高速公路”。高血压、高血脂会让血管壁坑洼不平,血液里的胆固醇等“垃圾”堆积成斑块,就像路上的石头。斑块一旦破裂,会触发凝血形成血栓堵住血管。被堵的脑组织如同断电的城区,几分钟内就会“罢工”,影响说话、走路等功能。而且,斑块碎片还可能随血流“漂移”,堵塞更细血管,造成更大损伤。
身体亮起的6盏“危险红灯”
1. 肢体突然“不听使唤”
最常见的信号是单侧肢体无力。比如,系扣子时手指突然使不上劲,走路时一条腿像灌了铅,或者平举双手时,一侧手臂很快下垂。有些人会误以为是“睡姿不对压麻了”,但如果麻木感持续超过10分钟,就要高度警惕。
2. 脸“歪”了,话“糊”了
试着对着镜子微笑,如果一侧嘴角上不去,或者鼓腮时漏气,可能是面神经受累。说话时,如果突然找不到合适的词,或者把“苹果”说成“平果”,甚至听不懂别人说话,都要立即就医。有个简单测试:让家人说“今天天气真好”,你重复一遍,如果反复说不清楚,就要警惕。
3. 眼睛“罢工”
脑梗可能影响视觉中枢,导致看东西模糊、重影,或者像被窗帘遮住一半视野。有些人会突然看不见左侧或右侧的物体,但揉揉眼睛又能恢复,这种“一过性黑矇”往往是脑梗的前兆。
4. 头晕像“坐船”
如果突然感到天旋地转,站不稳,甚至恶心呕吐,可能是脑干或小脑的血管被堵。这种头晕和普通晕车不同,往往伴随走路踩棉花感,或者无法走直线。
5. 半身“麻木针刺感”
从手指尖开始,麻木感逐渐向上蔓延,像无数小蚂蚁在爬。有些人会误以为是颈椎病,但如果同时出现肢体无力,就要考虑脑梗的可能。
6. 突然“犯困”或“糊涂”
平时精神很好的人,突然变得嗜睡,叫不醒,或者计算能力下降(比如100减7反复算错),可能是大脑深部血管被堵,影响了意识中枢。
这些症状容易“混淆视听”
1. 脑梗 vs 脑出血
脑出血的头痛更剧烈,像“炸开”一样,常伴随呕吐和脖子发硬。而脑梗的头痛相对轻微,更多是肢体或语言障碍。
2. 脑梗 vs 短暂性脑缺血(TIA)
TIA的症状和脑梗很像,但通常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不过,TIA是脑梗的“预警信号”,发生后1周内发生脑梗的风险极高,必须立即就医。
3. 脑梗 vs 周围神经病
比如糖尿病引起的手脚麻木,通常是双侧对称的,从脚趾开始向上蔓延。而脑梗的麻木是单侧的,且常伴随肢体无力。
遇到脑梗,如何“抢时间”?
1. 记住“黄金4.5小时”
从发病到接受溶栓治疗,最好在4.5小时内完成。每耽误1分钟,大脑就会死亡190万个神经元。
2. 现场急救四步法
让患者平躺,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
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通畅。
不要喂水喂药,避免呛咳。
立即拨打120,并准确告知发病时间。
3. 就近就医,别“舍近求远”
很多人喜欢去大医院,但脑梗治疗需要争分夺秒。选择有溶栓能力的就近医院,比长途转运更重要。
预防脑梗,从日常做起
1. 管住“三高”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脑梗的“三大推手”。40岁以上人群,每年至少测一次血压、血糖、血脂。
2. 吃得“聪明”
少吃咸菜、油炸食品,多吃蔬菜、全谷物和鱼类。用橄榄油代替动物油,每天吃一把坚果。
3. 动得“适度”
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运动时心跳加快,但还能说话,就是合适的强度。
4. 戒烟限酒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栓风险。酒精过量会导致血压波动,建议男性每天不超过25克酒精(约1杯啤酒),女性减半。
5. 定期“查血管”
40岁以上人群,尤其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或头颅MRA,早期发现血管斑块。
结语: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脑梗虽然凶险,但并非不可防。记住“FAST原则”:Face(面部下垂)、Arm(手臂无力)、Speech(言语不清)、Time(立即送医)。平时多关注身体的变化,别把小症状当“小事”。健康没有侥幸,你的每一次警惕,都可能挽救一个家庭。从今天开始,让我们一起守护大脑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