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累一天脱鞋袜时,你是否注意到小腿上如蜿蜒小蚯蚓般的青紫色血管?这便是下肢静脉曲张,我国成年人患病率高达10%~30%,在长期站立或久坐的职业人群中更为常见。它不仅影响美观,更潜藏诸多健康隐患。
血管“交通堵塞”:静脉曲张的形成原因
腿部静脉如同运送血液回心脏的“单行道”,静脉瓣膜是确保血液单向流动、防止倒流的“单向阀门”。多种因素会导致这套回流系统出现问题:
1.阀门失灵: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根本原因。瓣膜先天薄弱、老化、受炎症或损伤影响,无法紧密关闭,血液便会倒流淤积在下肢静脉。
2.压力过大:长期站立或久坐,下肢静脉持续承受高压,瓣膜负担加重,易损坏;肥胖也会显著增加腹腔和下肢静脉压力。
3.管道老化松弛:遗传、年龄增长、激素变化(如怀孕、服用避孕药)等,会使静脉壁弹力纤维减少,血管松弛扩张,瓣膜无法对合。
4.关键通道受阻: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液涌向浅表静脉致其超负荷扩张;盆腔肿瘤或妊娠子宫压迫髂静脉,也会阻碍回流。
5.家族倾向:静脉壁和瓣膜强度有遗传性,家族中有静脉曲张病史者风险更高。
不止难看:静脉曲张的潜在危害
静脉曲张初期可能仅血管显露、有轻微酸胀感,但若不干预,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1.沉重与酸胀: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腿部沉重、酸胀不适,像灌了铅。
2.疼痛与抽筋:可出现钝痛、刺痛感,夜间小腿抽筋较常见。
3.皮肤改变:脚踝或小腿皮肤颜色变深(色素沉着)、干燥瘙痒(淤积性皮炎)、变硬增厚(脂性硬皮病)。
4.顽固肿胀:脚踝、小腿持续性肿胀,傍晚加重。
5.出血风险:曲张静脉壁薄,轻微外伤就可能导致难以止住的出血。
6.血栓性静脉炎:曲张静脉内血流缓慢淤滞,易形成血栓,引发局部红肿、疼痛、硬结(浅静脉炎)。
7.致命危机:长期严重静脉高压和炎症,可能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会危及生命。
8.难以愈合的溃疡:持续高压和皮肤营养障碍,会使小腿内踝上方出现经久不愈的溃疡(“老烂腿”),剧痛且易感染,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防患未然:给双腿“减负”的智慧
预防远比治疗简单有效,核心是促进静脉回流、减轻下肢静脉压力:
1.避免久站久坐:长时间站立时,可原地踏步、踮脚尖、活动脚踝;久坐避免跷二郎腿,每隔30~60分钟起身走动或活动下肢。
2.科学使用弹力袜:医用压力袜是预防和保守治疗的金标准。选择合适压力等级(I级或Ⅱ级)和尺寸,晨起下床前穿上,睡前脱下,能提供递减压力梯度,辅助静脉血液回流。
3.抬高双腿:休息或睡觉时,将双腿抬高至超过心脏水平(如脚下垫枕头),利用重力帮助血液回流,减轻水肿和不适。
4.保持健康体重:减轻体重可显著降低腹腔压力和下肢静脉负担。
5.规律运动:游泳、快走、骑自行车等能促进小腿肌肉收缩(肌肉泵作用),是静脉的好帮手,但要避免过度负重运动(如举重)。
6.健康生活:均衡饮食,保证纤维素摄入预防便秘(避免用力排便增加腹压);戒烟(尼古丁损害血管壁)。
7.谨慎穿着:避免穿过紧的腰带、裤子和高跟鞋,以免束缚腹部或阻碍小腿肌肉泵正常工作。
面对“小蚯蚓”:科学治疗的选择
确诊静脉曲张后,医生会根据病情、症状、患者意愿等制定个体化方案:
1. 基础治疗:
压力治疗是基础,坚持穿戴医用弹力袜,术后也需辅助;生活方式调整要严格遵循预防措施;药物治疗(如马栗种子提取物、黄酮类等)可缓解症状、改善微循环,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能根治曲张静脉或替代压力治疗。
2. 微创治疗:
因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成为中重度静脉曲张的首选。热消融闭合术(含腔内激光闭合术、射频闭合术)借助超声引导,用激光或射频热能精准闭合病变静脉;泡沫硬化剂注射疗法将特制泡沫硬化剂注入曲张静脉,刺激血管内膜闭合纤维化,适用于较细静脉或补充治疗,可能需多次注射;胶闭合术通过注入医用胶水黏合血管壁使其闭合。
3. 传统手术:
适用于特殊复杂情况或微创技术不适用时,如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主干剥脱术、曲张静脉点式剥除术/钩除术等,但创伤较大、恢复期长且疤痕明显。
下肢静脉曲张非“宿命”,了解成因、正视危害、积极预防是护腿第一步。出现“小蚯蚓”及相关症状及时就医,现代医学有多种安全有效疗法,早期干预可避免严重并发症,关爱双腿从日常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