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老人和家属对缺牙抱有“将就”心态,觉得年纪大了掉牙正常。然而,老人缺牙并非小事,长期不修复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本文详细阐述缺牙危害、修复方式及日常护理方法。
长期缺牙,麻烦找上门
很多人认为缺牙仅影响进食,实则不然,缺牙会打破口腔“平衡”,引发诸多问题。
邻牙移位、牙缝变大:牙齿紧密排列,相互支撑。缺牙后,邻牙失去支撑,会向缺牙空隙倾斜;缺牙上下方的牙齿因无咬合阻力,会伸长,导致牙齿歪斜、牙缝增大。食物易嵌塞牙缝,刷牙难以清理干净,滋生细菌,引发蛀牙、牙周炎,最终造成更多牙齿松动脱落,形成恶性循环。
影响咀嚼和消化:缺牙后,老人常养成偏侧咀嚼习惯。常用侧面部肌肉发达,不常用侧萎缩,导致面部不对称,影响颜值。而且单侧咀嚼使食物无法充分嚼碎,大块食物咽下会加重胃肠负担,引发消化不良、腹胀、胃痛等问题,长期还会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
影响说话和面部轮廓:缺牙较多,尤其是门牙缺失,老人说话会漏风、发音不清,如把“吃饭”说成“吃换”,影响社交交流,逐渐不愿说话。此外,牙齿缺失后,牙槽骨因无刺激而萎缩,面部轮廓塌陷,嘴唇下垂,使老人看起来更显老,自信心受挫。
全身健康:长期单侧咀嚼会使颞下颌关节受力不均,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出现张嘴“咔咔”响、疼痛,严重时甚至张不开嘴。口腔细菌随食物残渣进入胃肠,可能诱发胃炎、胃溃疡,还可能通过血液进入血管,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对于糖尿病患者,口腔炎症会影响血糖控制,加重病情。
缺牙修复,3种方式按需选择
发现老人缺牙后,及时修复是关键。目前常见的修复方式有活动义齿、固定义齿和种植牙,老人可根据缺牙数量、身体状况和经济预算选择。
活动义齿:经济实惠,适合缺牙多者
活动义齿可自行摘戴,价格相对便宜,对邻牙损伤小。使用时,每天饭后需取下清洗,用软毛刷蘸假牙清洁剂轻刷,避免刮花表面;晚上睡前取下泡在清水里,不可用热水或酒精。刚开始佩戴可能有异物感、恶心、说话不清,适应1-2周会好转。若假牙松动、磨嘴,应找医生调整,切勿自行磨改。
固定义齿:咀嚼高效,适合缺牙少者
固定假牙需将缺牙两边邻牙磨小做“基牙”,再套上牙冠固定,也叫“固定桥”。其咀嚼效率高,舒适度好,无需频繁摘戴。使用时,每天早晚刷牙要像刷真牙一样清洁固定假牙,并用牙线或牙缝刷清理缝隙,避免食物嵌塞。定期去医院检查基牙,防止龋坏或牙龈发炎。
种植牙:功能逼真,适用范围广
种植牙先在缺牙处牙槽骨植入“人工牙根”,待其与牙槽骨长牢后装上牙冠,外观和功能与真牙相近,不磨损邻牙,使用寿命长,维护得好可用10年以上。做种植牙前需做口腔CT和全身检查,确认牙槽骨条件及身体无严重疾病。手术为局部麻醉,创伤小,术后1-2天可正常吃饭,无需住院。术后要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咬过硬食物,防止牙冠崩裂或人工牙根松动。
修复前后,口腔护理不能少
无论是修复后还是未缺牙,日常口腔护理都至关重要,能保护牙齿和修复体,减少口腔问题。
修复后护理:戴活动义齿的老人,除日常清洗和浸泡外,每半年要找医生检查义齿磨损、变形情况及牙龈健康状况。固定义齿或种植牙的老人,要坚持每天用软毛牙刷刷牙,配合牙线、牙缝刷或冲牙器清洁牙缝,每半年做一次口腔检查和洁牙,及时清除牙结石。同时,尽量少吃过黏、过硬食物,防止假牙松动或牙冠受损。
未缺牙预防:未缺牙的老人,预防是关键。每天早晚用含氟牙膏认真刷牙,时间不少于2分钟,推荐巴氏刷牙法。饭后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冲掉食物残渣。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清理牙缝,尤其是牙齿排列不齐的老人。每半年至1年做一次口腔检查和洁牙,早发现早治疗蛀牙、牙周炎等问题。平时少吃过硬、过甜食物,戒烟限酒,减少牙齿磨损和疾病风险。
结语
综上所述,牙齿是老人“吃饭的本钱”,缺牙不能“将就”。长期缺牙危害大,希望家属多关注老人牙齿情况,发现缺牙尽早带老人就医评估,选择合适修复方式;老人自身也要重视口腔健康,做好日常护理,保护好牙齿,享受高质量晚年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