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1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定期筛查,能防住乳腺癌吗 - 数字报刊系统 痤疮反复发作,这些日常护理误区要避开 内瘘血管瘤手术——血透患者的新希望 定期筛查,能防住乳腺癌吗 厨房油烟竟是导致肺癌的重要隐形诱因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定期筛查,能防住乳腺癌吗

作者:都安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蓝春花

乳腺癌被称为“粉红杀手”,是威胁女性健康的头号癌症。它常悄然潜伏,出现肿块、疼痛时多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不过,定期筛查如同给乳房做“体检”,能在癌细胞“作乱”前察觉。筛查虽不一定能“防住”乳腺癌,但早发现、早治疗,可大幅提高生存率。

筛查≠预防:别把两者混为一谈  

很多人以为“定期检查”就能彻底远离乳腺癌,其实这是误解。  

预防乳腺癌,目前能做的有限。有些风险因素,比如遗传(如BRCA基因突变)、年龄增长、女性身份,甚至月经初潮早、绝经晚,都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而肥胖、长期饮酒、不运动、未生育或未哺乳等,虽然可以调整,但效果因人而异。  

筛查的真正作用,是“早发现”。它就像一个“警报器”,在癌症还只是微小病灶或癌前病变时,就发出信号。比如,导管原位癌(DCIS)是早期的“懒癌”,如果不筛查,它可能悄悄发展成侵袭性癌症;但通过筛查发现后,医生可以及时干预,避免病情恶化。  

筛查的“三大法宝”:各显神通  

乳腺癌筛查不是“一刀切”,不同方法各有优势,适合不同人群。  

乳腺钼靶:40岁后的“黄金标准”  

这是目前最常用的筛查手段,尤其适合40岁以上女性。它能捕捉到乳房里的微小钙化点——这些可能是早期乳腺癌的“蛛丝马迹”。不过,年轻女性的乳房组织更致密,钼靶的“穿透力”会打折扣,这时候可能需要其他检查辅助。  

乳腺超声:年轻女性的“好帮手”  

超声没有辐射,能区分肿块是“液体”(如囊肿)还是“固体”(如肿瘤),特别适合妊娠期女性、哺乳期女性或乳房致密的人群。但它对微小钙化的敏感度不如钼靶,所以通常和钼靶“搭档”使用。  

乳腺磁共振(MRI):高危人群的“火眼金睛”  

MRI的敏感度极高,能发现极小的病灶,但费用高、耗时长,还可能“过度敏感”(把正常组织误判为异常)。因此,它主要留给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有乳腺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  

筛查的“防癌”效果:不是万能,但很有用  

有人担心筛查会查出“假癌症”致过度治疗,因医学尚难精准分辨“癌前病变”的走向。不过,规范筛查流程、多学科评估可避免过度治疗。

更重要的是,筛查能显著降低乳腺癌死亡率,早期患者经手术等治疗多可治愈,晚期则治疗复杂且面临转移风险,筛查能将“生死战”化为“小战役” 。

筛查的正确姿势:个性化方案更重要  

筛查不是“每年必须做一次”的死规定,而是要根据个人风险“量身定制”。  

普通女性:40岁后,每1-2年做一次钼靶;如果乳房致密,可加做超声。  

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BRCA突变):25岁起,每年做一次MRI+钼靶。  

年轻女性(20-39岁):如果没有高危因素,无需常规筛查,但可以每月做一次自我检查(摸一摸是否有肿块、皮肤凹陷或乳头溢液),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筛查前的小贴士——

避开月经期(乳房胀痛可能干扰结果),检查时穿宽松衣服,避免戴金属饰品。  

筛查之外:护理与生活方式“双管齐下” 

筛查是“外援”,健康生活与正确护理才是“内功”。  

健康生活方式  

吃对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鱼类,少吃高脂肪、高糖食物(比如炸鸡、奶茶)。  

动起来: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能帮身体“清理”可能致癌的炎症因子。  

远离激素:长期使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或药物(如某些避孕药)可能增加风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母乳喂养:如果条件允许,哺乳能降低乳腺癌的发生概率。  

乳房日常护理  

选择合适的内衣:内衣过紧会压迫乳房,影响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增加患病风险。应选择尺寸合适、材质舒适的内衣,给乳房提供良好的支撑和保护。  

保持乳房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乳房,注意清洁乳头和乳晕部位,避免细菌滋生引发感染。  

避免乳房外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乳房,避免受到撞击、挤压等外伤。如果不慎受伤,要及时处理,防止感染。  

注意乳房保暖:寒冷刺激可能会引起乳房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导致乳房胀痛等不适。在寒冷季节,要注意乳房保暖,可佩戴保暖围巾或穿着保暖内衣。  

结语:筛查不是“恐癌”,而是“爱自己”  

乳腺癌筛查并非制造焦虑,而是助你掌握健康主动权。它虽不能阻止癌细胞出现,但能让你尽早“反击”,将“绝症”化为“慢性病”甚至“治愈”。乳房是“好朋友”,要定期关心,和医生定好筛查计划,以科学手段守护“粉红健康”。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