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患者的“生命线”,为何总在悬崖边
清晨的透析室里,张阿姨轻轻抚摸着手臂上的“小鼓包”——这是她用了6年的内瘘,也是维持生命的“通道”。但最近,这个“小鼓包”越长越大,像一颗定时炸弹,让她连睡觉都不敢压到手臂。
像张阿姨这样的故事,在血透患者中并不少见。自体动静脉内瘘(简称“内瘘”)被称为血透患者的“生命线”,它通过手术将动脉和静脉连接,让血液能快速流经透析器,清除体内毒素。然而,这条“生命线”极其脆弱:长期承受高压血流冲击、反复穿刺损伤,就像一根被反复拉扯的橡皮筋,最终可能鼓起一个“瘤子”——这就是内瘘血管瘤。
过去,面对血管瘤,患者只能选择“忍”:球囊扩张易复发,人工血管感染风险高,甚至有人因瘤体破裂大出血险些丧命。直到内瘘血管瘤手术的出现,才让无数患者看到了希望。
内瘘血管瘤:藏在手臂里的“隐形杀手”
它是怎么长出来的
想象一下,一根原本细长的水管,因为长期承受高压水流,某一段突然变薄、膨胀,最终鼓成一个包——这就是血管瘤的形成过程。对内瘘来说,长期透析的高压血流、护士穿刺时的微小损伤、血管壁本身的弹性下降,都可能让血管“撑不住”,形成瘤样扩张。
它有多危险
随时可能“爆炸”:瘤体壁比正常血管薄很多,一个不小心磕碰,就可能破裂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偷走血液的“小偷”:瘤体可能“偷走”流向手部的血液,导致手指发凉、疼痛,严重时甚至坏死。
让透析“罢工”:瘤体可能堵塞血管,或让血流变慢形成血栓,让内瘘彻底失去功能。
哪些人更容易中招
透析超过5年的“老战友”、血糖血压控制不好的患者、穿刺技术不规范的机构……这些都是血管瘤的“高危因素”。
手术揭秘:给“生命线”做一次“精准修复”
手术怎么做
简单来说,就是“切除病灶,重建通道”。医生会先通过超声定位瘤体的位置和大小,然后在手臂上开一个小口,小心分离出病变的血管段,像修剪树枝一样把它切掉,最后把健康的血管两端重新缝合。如果血管损伤太严重,也可能用一段人工血管来替代。
和传统方法比,好在哪
更彻底:直接切除瘤体,而不是简单“撑开”或“绕过”,复发率大大降低。
更安全:微创技术让伤口更小,恢复更快,感染风险也更低。
更“长远”:保留内瘘的整体结构,为未来可能的二次手术留足空间。
手术疼吗,要住多久院
手术通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患者全程清醒,只会感到手臂被轻轻拉扯。术后观察1-2天,如果没有出血或感染,就可以回家休养。大多数患者4-6周后,内瘘就能重新“上岗”。
患者故事:从“害怕扎针”到“主动护理”
案例一:李叔叔的“重生记”
62岁的李叔叔透析9年,内瘘血管瘤让他连续3次在透析时出血,吓得他一度想放弃治疗。去年,他接受了血管瘤切除手术,术后不仅内瘘功能恢复,还学会了用“看、摸、听”三步法自我检查。“现在每次透析前,我都会先摸摸手臂,确认‘小鼓包’没捣乱,心里踏实多了!”
案例二:王阿姨的“意外收获”
50岁的王阿姨原本因为血管瘤反复出血,对透析充满恐惧。手术后,她不仅摆脱了出血的困扰,还在护士的指导下,改用了更科学的“绳梯式穿刺法”(每次穿刺点轮流移动,避免同一部位反复受伤)。现在,她的内瘘已经稳定使用了2年,成了病友眼中的“模范生”。
专家提醒:守护“生命线”,这些事一定要做
每天自我检查
看:内瘘处皮肤是否红肿、破溃?
摸:有没有震颤或“小鼓包”?
听:用耳朵贴近内瘘,是否能听到“呼呼”的血流声?
避免这些“伤瘘”行为
不要提重物、戴过紧的手表或手环。
睡觉时不要压到内瘘手臂。
穿刺后按压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血栓。
3定期找医生“把关”
每3-6个月做一次内瘘超声检查,就像给汽车做保养,能早发现隐患,早解决问题。
结语:科技有温度,生命有希望
过去,血透患者对内瘘血管瘤充满恐惧,如今手术技术让“切除”成为“重生”契机。从精准手术到日常护理,每个环节都彰显着:生命线虽脆弱,爱与科技却能让其更坚韧。若您或身边人正受此困扰,请相信,这不是终点,而是新希望的开端。勇敢面对、科学治疗,每条生命线都能续写美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