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脑血管疾病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小中风”,常常因为症状短暂且能自行缓解而被忽视。然而,TIA 并非无关紧要,它是脑梗(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预警信号。据临床数据显示,发生 TIA 后,短期内发生脑梗的风险显著升高。因此,了解 TIA,重视其预警作用,对于预防脑梗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认识 TIA 小中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由于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脑动脉粥样硬化、微栓塞、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因素有关。当脑部血管出现短暂的狭窄或阻塞,导致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时,就会引发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TIA小中风的常见症状多样,主要包括颈内动脉系统和椎 - 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颈内动脉系统TIA最常见的症状是对侧肢体无力、麻木,可伴有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还可能出现言语障碍,如说话不清、表达困难或理解障碍。椎 - 基底动脉系统TIA则常表现为眩晕、平衡障碍、复视、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等。
这些症状通常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且不留后遗症,这也是其与普通中风(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区别之一。普通中风的症状持续时间长,多数会留下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肢体瘫痪、言语不清等,且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脑组织缺血性梗死灶,而TIA患者的影像学检查通常无明显的急性梗死病灶。
TIA 小中风是脑梗的重要预警
TIA 与脑梗的关系极为密切,从病理生理角度来看,TIA和脑梗具有相同的病因和危险因素,都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TIA可以看作是脑梗的 “前奏” 或 “警示灯”,它提示脑血管已经存在病变,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风险较高。
此外,TIA 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等,都与后续脑梗的发生风险相关。发作频繁、持续时间较长、症状较严重的 TIA 患者,发生脑梗的概率更高。
出现 TIA 小中风症状该怎么做
一旦出现疑似 TIA 的症状,及时就医是关键,切不可因为症状缓解而掉以轻心。因为 TIA 发作时,虽然症状短暂,但此时脑血管已经处于危险状态,及时就诊能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争取时间,有效降低脑梗的发生风险。
就医时,患者或陪同人员应向医生详细告知症状出现的具体时间、持续时长、症状的具体表现以及缓解情况等信息。例如,症状是突然出现还是逐渐发生,是否有诱因,症状涉及的身体部位,缓解是完全缓解还是部分缓解等。这些信息对于医生准确判断病情、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医生通常会安排一系列检查。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快速排除脑出血等其他脑血管疾病;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能更敏感地发现早期缺血性病变;颈动脉超声可检查颈部动脉是否有狭窄、斑块等情况;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评估颅内血管血流情况;此外,还可能进行心电图、血液生化检查(如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以明确是否存在心源性栓塞及其他危险因素。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完成这些检查,以便及时明确诊断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TIA 小中风的治疗与预防
TIA 治疗的核心是预防脑梗,主要通过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干预实现。药物方面,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脑梗风险;伴高血脂者需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降血脂、稳定斑块;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者,需用降压药、降糖药等控制病情。
生活中,预防措施至关重要。饮食遵循低盐、低脂、高纤维原则,少吃动物脂肪、胆固醇和盐,多吃新鲜蔬果与粗粮。运动可选择快走、慢跑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约30分钟,避免久坐。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以防血压升高、免疫力下降增加脑血管病风险。
有基础病者需遵医嘱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并控制在合理范围。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硬化,过量饮酒易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均会增加脑血管意外风险,故应戒烟,最好不饮酒。
总结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作为 “小中风”,虽然症状短暂且可自行缓解,但它是脑梗的重要预警信号,其背后隐藏着较高的脑梗发生风险,不容忽视。
希望大家都能重视TIA小中风,关注自身脑血管健康,远离脑梗的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