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1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幼儿积食不用愁,护理妙招解你忧 - 数字报刊系统 幼儿积食不用愁,护理妙招解你忧 产程中胎儿窘迫,助产急救保安全 TIA小中风——不容忽视的脑梗预警 针灸助中风患者“健步走”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幼儿积食不用愁,护理妙招解你忧

作者:横州市人民医院 张家球

孩子吃饭时突然扭头拒绝,小肚子鼓得像气球,夜里翻来覆去睡不踏实——这些场景让无数家长焦虑不已。其实,这些表现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俗称积食)的信号。作为儿童成长中的常见问题,积食并非“吃多了”那么简单,它涉及消化系统发育、喂养方式、运动习惯等多重因素。本文从科学认知到家庭护理,为家长提供一套系统解决方案。

 积食的“真面目”:不只是吃撑了  

幼儿积食的核心矛盾在于消化能力与进食量/食物性质的失衡。婴幼儿胃容量小,肠道菌群尚未稳定,咀嚼能力有限,若家长过度追求“多吃长肉”,或过早添加高脂高糖食物,易导致食物滞留胃部,引发腹胀、口臭、便秘等问题。  

积食的“伪装术”常被忽视:有的孩子表现为突然拒食,实则因胃部不适;有的频繁索要零食,却是因饥饿感延迟(胃排空紊乱);还有的夜间哭闹,源于腹胀引发的躯体疼痛。若长期积食,可能影响营养吸收,甚至阻碍身高发育。  

关键提醒:若孩子伴随持续呕吐、血便、精神萎靡或体重下降,需立即就医,排除肠梗阻、过敏等器质性疾病。

 家庭护理四部曲:从饮食到情绪的全链条干预  

 饮食调整:让每一口都“好消化”  

少食多餐,软硬适中——

将每日三餐拆分为5-6顿,每餐量控制在孩子拳头大小。

食物性状需匹配年龄:1岁内以泥糊状为主,1-3岁逐渐过渡到碎块状,避免大块硬物增加胃部负担。  

优选“助消化食物”——  

    山楂苹果水(1岁以上):山楂酸甜开胃,苹果富含果胶,二者煮水可缓解腹胀(注意去核防呛)。  

    白萝卜粥:白萝卜中的淀粉酶能促进碳水化合物分解,搭配小米熬煮,温和养胃。  

    发酵食品:无糖酸奶、纳豆等富含益生菌,帮助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避开“消化雷区”——

汤圆、年糕等黏腻食物易黏附胃壁;炸鸡、薯条等高脂食物延缓胃排空;碳酸饮料则会导致胃部胀气。  

运动促进:让肠道“动起来”  

饭后半小时是黄金活动期——  

0-1岁:家长可轻柔抬起宝宝双腿,做“蹬自行车”动作,促进肠道蠕动。  

1-3岁:每天保证1小时户外活动,如爬滑梯、追逐游戏,避免久坐看动画。  

3-6岁:跳绳、游泳等有氧运动能增强腹肌力量,改善消化功能。  

禁忌:饭后立即躺卧或剧烈奔跑,可能引发胃食管反流。

腹部护理:传统智慧的现代应用  

摩腹法:让孩子平躺,家长掌心搓热后,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揉,每日3次,每次5分钟。力度如羽毛拂过,以皮肤微红为度,可刺激肠道神经,加速排便。  

捏脊疗法:晨起时让孩子俯卧,家长用双手拇指与食指捏起脊柱两侧皮肤,从尾骨向上推至颈部,重复3-5遍。此法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情绪管理:别让压力“堵”住肠胃  

孩子也会因焦虑积食。入园分离、家庭矛盾等情绪波动,可能通过“拒绝进食”或“暴饮暴食”表达。家长需观察——  

压力信号:频繁咬指甲、揪头发、睡眠中惊跳或磨牙。  

缓解技巧:餐前10分钟玩“吹泡泡”游戏,通过深呼吸练习放松腹部;避免在餐桌上批评孩子,营造轻松进食氛围。

 预防积食: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构建”  

建立饮食规律:固定三餐时间,两餐间隔3.5-4小时,让胃部形成“工作-休息”的生物钟。睡前2小时除母乳外不进食,避免夜间消化负担。  

培养自主进食能力:10月龄引入手指食物(如蒸软的胡萝卜条),18月龄鼓励用勺子自喂。孩子通过触摸、抓握食物,能更好地感知饱腹感,减少过度进食。  

家庭共餐模式:家长示范细嚼慢咽(每口咀嚼20-30次),孩子会模仿这种“慢食”节奏。避免边吃边玩、追喂等行为,这些习惯会干扰大脑对饱腹信号的接收。  

结语:科学护理,让成长更轻松  

积食是儿童成长的“小插曲”,而非“洪水猛兽”。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科学腹部护理和关注情绪健康,绝大多数孩子能在2周内改善症状。若家长尝试上述方法后效果不佳,或孩子出现持续腹痛、发热等异常,应及时咨询儿科医生。孩子的肠胃如同一株嫩苗,需要阳光、水分和耐心呵护。用科学知识替代焦虑,用细心观察替代盲目喂养,我们就能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消化系统,为他们的茁壮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