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3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脑水肿来袭,重症患者如何应对 - 数字报刊系统 情志护理:心情好病就好一半! 肾病综合征患者控水有诀窍 脑水肿来袭,重症患者如何应对 如何正确应对孕期X光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脑水肿来袭,重症患者如何应对

作者: 大新县人民医院 赵之千


脑水肿作为一种常见但危险的病理状态,在重症患者中尤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它指的是脑组织内水分异常积聚导致体积增大的病理过程,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对于重症医学科的医护工作者和患者家属而言,了解脑水肿的基本知识、识别其危险信号、掌握科学的应对策略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脑水肿?大脑为何会“积水”?

简单来说,脑水肿就是大脑组织内水分异常增多,导致脑体积增大。就像海绵吸水后膨胀,大脑被“撑大”后,颅骨这个“坚硬的外壳”无法扩张,颅内压力便会急剧升高,压迫脑组织、血管和神经,引发严重后果。

脑水肿的“幕后黑手”主要有三类:

血管源性水肿:最常见于脑外伤或脑卒中后。脑部血管受损,血液中的液体和蛋白质渗入脑组织,形成水肿。

细胞毒性水肿:多见于中毒或缺氧(如心脏骤停后)。脑细胞因能量供应不足,无法排出多余水分,导致细胞膨胀。

间质性水肿:常由脑积水引起,脑脊液循环受阻,积聚在脑室周围,压迫脑组织。

典型症状:头痛、呕吐、意识模糊、瞳孔变化、肢体无力,甚至昏迷。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引发脑疝(脑组织移位),危及生命。

二、重症医学科: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战场”

当患者因脑水肿被送入ICU时,一场争分夺秒的救治便拉开了序幕。医护团队的核心目标是控制颅内压、维持脑灌注、保护神经功能。

1.精准监测

重症患者会佩戴颅内压监测探头,实时传输数据至监护仪。同时,医生通过CT或MRI扫描观察脑水肿范围,结合血氧、血压等指标,制定个性化方案。

2.药物“组合拳”

甘露醇/高渗盐水:通过渗透作用将脑组织中的水分“吸”回血液,经肾脏排出。

利尿剂:加速水分排泄,减少体液总量。

镇静镇痛药:降低患者代谢需求,减少脑组织耗氧量。

激素:在炎症性水肿(如脑炎)中发挥抗炎作用。

3.手术干预

若颅内压持续飙升,可能需紧急手术:

去骨瓣减压术:移除部分颅骨,为肿胀的脑组织提供“膨胀空间”适用于难治性颅内高压的情况。

脑室穿刺引流:在颅骨钻孔,插入导管引流脑脊液,缓解压力。

血肿清除术:针对脑出血引发的水肿,直接清除血块。

4.体温管理

将患者体温降至32-35℃(目标体温通常维持32-35摄氏度),可降低脑代谢率,减少细胞损伤。这一技术需严格监控,避免低温并发症。

5.呼吸支持

脑水肿患者常需机械通气,通过调整呼吸机参数,确保血液携带足够氧气送达大脑,同时避免二氧化碳潴留加重水肿。

三、康复护理

脑水肿的治疗不仅仅是医学手段的应用,康复护理同样不可或缺,它贯穿于患者治疗的整个过程。

体位管理很重要。将患者头部抬高 30°左右,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部充血,从而降低颅内压。同时,要定期为患者翻身,避免长时间压迫同一部位,预防压疮的发生。

预防并发症是关键。由于患者活动受限,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护理人员要定期为患者拍背、吸痰,鼓励患者咳嗽咳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有深静脉血栓风险的患者,可采取穿弹力袜、使用抗凝药物等措施进行预防。

早期康复训练能促进功能恢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开始被动或主动的肢体活动。比如,为患者按摩肢体肌肉,帮助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引导患者进行坐起、站立、行走等训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心理支持也不容忽视。脑水肿患者及其家属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医护人员和家属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四、预防胜于治疗

1.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定期监测血压,糖尿病患者严格管理血糖。

2.避免头部外伤:骑行、运动时佩戴头盔,老年人防跌倒。

3.及时就医: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言语不清等症状,立即拨打120。

4.遵医嘱用药:抗凝药(如华法林)需定期复查,避免过量引发脑出血。

结语

脑水肿虽然凶险,但并非不可战胜。通过早期识别、科学治疗、精心护理以及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完全有能力将其控制在萌芽状态,保护患者宝贵的脑功能。让我们携手努力,为重症患者点亮生命的灯塔,共同迎接康复的曙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