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愁也一天,乐也一天,何必愁眉苦脸呢?”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其实蕴含着深厚的中医智慧和现代医学依据。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情绪与健康息息相关,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能预防疾病,还能促进康复。这就是中医护理中强调的“情志护理”。
所谓“情志”,指的是人的精神、情绪活动,主要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中医称之为“七情”。正常的情绪反应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自然适应,但若情绪过度或长期压抑,就可能成为致病因素。
一、情绪如何影响身体健康?
现代医学表明,情绪变化直接影响神经系统、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功能。人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或愤怒状态,身体会持续分泌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短期能应对危机,长期高水平则会导致血压升高、血糖紊乱、免疫力下降,甚至诱发心脏病等疾病。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如长期思虑过度会食欲不振,与“思伤脾”相符;经常生气可能头晕胁痛,和“怒伤肝”紧密相关,中西医对身心关系的理解高度一致。
二、情志护理:不只是“说说话”那么简单
情志护理并非简单的安慰劝导,而是一套科学系统的护理方法。它通过观察患者情绪,结合病情与生活环境,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助患者调节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医院中常见,同样疾病下,心态积极的患者恢复更快。如术后患者若忧心忡忡,担心后遗症与康复效果,便可能出现睡眠差、食欲减退、伤口愈合慢等情况。此时,护理人员会通过倾听、陪伴、解释病情、分享康复案例等,帮患者缓解焦虑、重建信心。具体方法有:
1.音乐疗法
音乐具有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作用,不同类型音乐对情绪影响各异。轻柔舒缓的古典音乐能让人心情平静放松,欢快活泼的民族音乐可激发情绪、增强活力。临床护理中,可依患者喜好与病情选音乐。焦虑、失眠患者,推荐听《月光奏鸣曲》《春江花月夜》等舒缓音乐,助其缓解紧张、促进睡眠;情绪低落患者,选《喜洋洋》《步步高》等欢快音乐,激发积极情绪。还可组织音乐欣赏活动,让患者在集体氛围中感受音乐魅力,增强交流互动。
2.心理暗示疗法
通过语言、行为等对患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积极心理暗示能增强患者自信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护理中,可通过鼓励、表扬给予积极暗示,如对患者说“你今天的精神状态比昨天好多了,相信你很快就会康复的”“你很坚强,一定能够战胜疾病”。也可引导患者自我暗示,让患者每天对镜微笑,告诉自己“我很棒,我一定能行”,树立积极自我形象,增强心理韧性。
3.放松训练
通过调节呼吸、肌肉放松等缓解紧张情绪、放松身心。常见方法有深呼吸训练、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冥想等。
深呼吸训练简单易行,患者坐舒适位置,慢慢吸气使腹部膨胀,再慢慢呼气使腹部收缩,每次几分钟,每天数次。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是依次收缩和放松身体各肌肉群,从脚部开始,用力收缩保持几秒后突然放松,感受松弛感,再依次进行小腿、大腿等部位训练。冥想则是专注于呼吸、意象等使心灵平静,患者选安静环境,闭眼、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感受内心平静安宁。
三、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好“自我情志护理”?
情志护理不仅适用于医院,更应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以下几点建议,有助于保持情绪平稳,促进身心健康:
1.学会表达情绪:遇到烦恼时,不要一味压抑。可以向亲友倾诉,或通过写日记、绘画等方式表达内心感受。憋在心里的情绪,就像高压锅里的蒸汽,迟早会“爆炸”。
2.培养兴趣爱好:找到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如散步、跳舞、园艺、书法等。这些活动不仅能放松身心,还能提升自我价值感。
3.保持规律作息:睡眠不足会显著影响情绪稳定性。保证充足睡眠,是维持良好心态的基础。
4.练习放松技巧:深呼吸、冥想、正念练习等方法,已被证实能有效缓解压力。每天花10分钟静坐,专注于呼吸,就能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
5.建立支持系统: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沟通,遇到困难时主动寻求帮助。人是社会性动物,情感支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总之,“心情好,病就好一半”并非夸张之词。情绪既是健康的晴雨表,也是康复的催化剂。情志护理强调形神合一,主张治病不仅要调其身,更要安其心。在面对疾病或压力时,不妨自问:“我的情绪是否平稳?”学会关照内心,以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健康自会随之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