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3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经期运动的注意事项 - 数字报刊系统 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稳稳降 体检DR异常:警惕早期肺结节信号 调理失眠中药,煎煮时长有讲究 经期运动的注意事项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经期运动的注意事项

作者:桂平市人民医院 施晓


作为女性,每月如期而至的“大姨妈”既是生理健康的信号,也是身体需要特别关爱的时期。很多热爱运动的女性常问:“经期到底能不能运动?该怎么运动才安全?”其实,经期运动并非禁忌,但需要根据身体状况调整强度和方式。本文将从科学角度为您梳理经期运动的注意事项,帮助您安全、舒适地度过特殊时期。

一、经期运动:能还是不能?

答案:能,但需“量体裁衣”

月经是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的过程,伴随激素波动和身体变化(如盆腔充血、免疫力下降)。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经期不适(如腰酸、腹胀),甚至有助于改善情绪。但若运动不当,可能加重疲劳、引发出血量异常或疼痛。

关键原则:

以舒适为前提:若经期无严重不适(如痛经、头晕),可进行低强度运动;若出现剧烈腹痛、乏力或月经量过多,建议暂停运动,优先休息。

避免“一刀切”:每个女性的体质和经期反应不同,需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调整。

二、经期运动“红绿灯”:哪些能做?哪些要避?

1.绿灯运动(推荐)

散步/快走:温和的有氧运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腹胀。

瑜伽(舒缓型):选择猫牛式、婴儿式等温和体式,避免倒立或过度拉伸腹部动作。

拉伸运动:轻柔的肩颈、背部拉伸,缓解经期肌肉紧张。

低强度有氧操:如节奏缓慢的健身舞,避免跳跃、扭转动作。

小贴士:运动时保持呼吸均匀,避免憋气或过度用力。

2.黄灯运动(谨慎选择)

跑步/跳绳:高强度冲击可能加重盆腔充血,导致出血量增加或腹痛。若选择慢跑,需缩短时间、降低速度。

力量训练:可进行轻重量(如2-5kg哑铃)的上肢训练,避免深蹲、硬拉等压迫腹部的动作。

室内有氧操:可以在室内跟着有氧操视频进行锻炼,选择节奏适中、动作简单的有氧操课程。例如一些包含简单跳跃、转身和手臂动作的有氧操,既能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又不会对腹部造成过大压力。每次进行 30 - 45 分钟,每周进行 3 - 4 次。

注意:若运动中出现头晕、腹痛加剧,应立即停止。

3.红灯运动(坚决避免)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快速跳跃、冲刺等动作可能引发子宫剧烈收缩,加重痛经。

倒立/核心训练:如瑜伽头倒立、平板支撑,可能增加经血逆流风险(长期可能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

寒冷环境运动:如冬季户外长跑,低温刺激可能引发血管收缩,导致经血不畅。

竞技性运动:篮球、足球等对抗性运动易因碰撞或紧张情绪加重身体负担。

三、经期运动四大注意事项

1.卫生与防护:细节决定安全

选择透气卫生用品:运动时优先使用卫生棉条或月经杯(需4-6小时更换),避免卫生巾移位或侧漏。

穿宽松透气衣物:紧身裤可能加重摩擦和闷热感,增加细菌滋生风险。

运动后及时清洁: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盆浴,防止感染。

2.强度与时间:适度是关键

控制运动时长:每次不超过30分钟,以身体微微发热、无疲劳感为宜。

降低运动强度:将平时的运动强度降低30%-50%(如平时跑步5公里,经期可改为快走3公里)。

倾听身体信号:若出现心慌、气短、腹痛,立即停止并休息。

3.饮食与补水:运动前后的营养支持

运动前1小时:补充少量碳水化合物(如半根香蕉),避免空腹运动引发低血糖。

运动中补水: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每次100-150ml),避免冷饮刺激肠胃。

运动后饮食:优先补充蛋白质(如鸡蛋、酸奶)和铁元素(如红肉、菠菜),弥补经期失血。

禁忌:避免运动后立即吃生冷食物(如冰淇淋),可能引发子宫收缩加剧疼痛。

4.情绪与休息:身心同步调适

避免过度追求目标:经期不是突破运动记录的时机,放下“必须完成”的心理压力。

保证充足睡眠:运动后尽早休息,避免熬夜加重身体疲劳。

情绪管理:若因激素波动出现烦躁或低落,可通过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放松,而非通过高强度运动发泄。

四、特殊情况:这些女性需更谨慎

痛经严重者:若每次经期需服用止痛药,建议前1-2天完全休息,后期可尝试散步或瑜伽。

月经量过多者:运动可能加重出血,需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如卷腹)。

有妇科疾病者: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需咨询医生后制定运动方案。

结语:关爱自己,从科学运动开始

经期是女性身体的“特殊维护期”,运动的目的不是挑战极限,而是通过适度活动促进健康。记住:没有“必须完成”的运动计划,只有“适合自己”的选择。若对自身状况不确定,不妨先从每天10分钟的散步开始,逐步探索身体的舒适度。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