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3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稳稳降 - 数字报刊系统 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稳稳降 体检DR异常:警惕早期肺结节信号 调理失眠中药,煎煮时长有讲究 经期运动的注意事项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稳稳降

作者:贺州广济医院 全厚胜


血压,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它由两个数值表示:收缩压(高压)和舒张压(低压)。当心脏收缩,将血液泵入动脉时,压力达到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脏舒张时,压力降至最低,称为舒张压。正常成年人的血压通常应低于120/80 mmHg。

高血压,是指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三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它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被称为“无声的杀手”。之所以“无声”,是因为很多患者在早期甚至中期都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面对高血压,单一的治疗方式有时难以兼顾降压效果与生活质量。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正以其独特优势,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更全面、更稳妥的控压之路。

一、西医:精准控压,靶向治疗

西医对高血压的认识建立在现代医学研究基础之上。通过精确的血压测量和全面的健康评估,医生可以明确诊断,并根据血压水平、伴随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及靶器官损害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西医治疗的核心目标是“降压达标”,即通过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目前临床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这些药物作用机制各异,但都能有效降低血压。

例如,钙通道阻滞剂通过放松血管平滑肌来扩张血管;ACEI类药物不仅能降压,还能保护肾脏,尤其适合合并糖尿病或蛋白尿的患者。这些药物疗效确切,起效相对较快,是控制血压的“主力军”。

但部分患者在服用西药后,虽然血压达标,仍可能感到头晕、乏力、心悸、失眠等不适,影响日常生活。这时,中医的整体调理优势便显现出来。

二、中医:整体调理,改善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高血压多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其发生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年老体衰等因素相关,核心病机常为肝、肾、脾等脏腑功能失衡,导致气血阴阳失调。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表现进行个体化治疗。常见的证型包括:

1.肝阳上亢型:头晕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治以平肝潜阳,常用天麻钩藤饮。

2.肝肾阴虚型: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宜滋补肝肾,方用杞菊地黄丸。

3.痰湿内阻型: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肢体困重,需化痰祛湿,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4.气血亏虚型:头晕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应益气养血,归脾汤常被选用。

中药不仅能辅助降低血压,更重要的是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主观不适症状,提升整体舒适度。此外,针灸、耳穴压豆、穴位按摩等非药物疗法,也被证实具有调节自主神经、缓解紧张、辅助降压的作用。例如,按摩太冲、风池、百会等穴位,有助于平肝潜阳、疏通经络。

三、中西结合:优势互补,协同增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并非简单叠加,而是科学整合,实现优势互补。

1.协同降压,提高达标率:对于血压较高或难治性患者,在规范使用西药基础上,加用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药(如钩藤、罗布麻),可增强疗效,帮助更快达标。

2.减少西药用量,降低副作用:部分患者因西药出现干咳、水肿、心率减慢等副作用。结合中药调理,可减轻不适,有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减少西药剂量。

3.改善症状,提升生活质量:中医能有效缓解失眠、焦虑、疲劳等症状,让患者不仅“压”下来,更“舒服”下来。

4.预防并发症,保护靶器官:某些中药(如黄芪、丹参)具有改善微循环、抗动脉硬化作用,与西药联用可协同保护心脑肾。

四、科学管理,长期坚持

高血压需终身管理。坚持规律服药、定期监测、按时复诊至关重要。同时,健康生活方式是控压基础:

1.饮食清淡:低盐(<5克/天)、低脂、多蔬果。

2.坚持运动:每周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

3.控制体重:保持BMI在18.5-23.9。

4.戒烟限酒:杜绝吸烟,限制饮酒。

5.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波动,保证充足睡眠。

五、重要提醒

中西医结合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购药或随意停药。某些中药可能与西药相互作用,影响疗效或增加风险。例如,含甘草的方剂可能升压,应慎用;服用抗凝药者使用活血中药需谨慎。

总而言之,高血压是一场持久战。中西医结合,既发挥西医精准高效的降压优势,又借助中医整体调理、改善症状的长处,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选择。只要科学防治、持之以恒,高血压一定能被“稳稳降”住,健康生活触手可及。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