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高血压就像一个隐匿在生活中的“健康杀手”,悄然威胁着许多人的身体健康。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降压药无疑是控制病情、维持正常生活的重要“武器”。然而,很多人对降压药存在诸多误解和困惑,不知道该如何与它“和平共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降压药与高血压的“和平共处”之道。
一、认识高血压与降压药
高血压,简单来说,就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值持续高于正常水平。正常血压范围一般是收缩压(高压)90~120mmHg,舒张压(低压)60 -80mmHg。当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 时,就可诊断为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对心脏、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增加冠心病、脑卒中、肾衰竭等严重疾病的发生风险。
降压药则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降低血压的药物。目前常用的降压药主要分为五大类: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厄贝沙坦)、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和利尿剂(如氢氯噻嗪)。不同类型的降压药适用于不同情况的患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年龄、身体状况以及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等因素,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降压药。
二、按时服药,切勿随意停用或增减剂量
很多高血压患者存在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觉得自己血压正常了,就可以停药或者减少药量;或者血压一升高,就自行增加药量。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
降压药的作用是持续平稳地控制血压。当血压降至正常范围时,并不意味着高血压已经治愈,而是降压药在发挥作用。如果此时擅自停药,血压很可能会再次升高,而且血压的这种反复波动对血管和器官的损害更大,容易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同样,随意增减药量也是不可取的。自行增加药量可能会导致血压降得过低,引起头晕、乏力、心慌等低血压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而减少药量则可能无法有效控制血压,使高血压对身体的危害持续存在。
因此,患者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不要因为血压暂时正常就掉以轻心,也不要因为血压波动而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如果不确定如何调整用药,一定要及时咨询医生。
三、了解药物副作用,正确应对
“是药三分毒”,降压药也不例外。不同类型的降压药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副作用。例如,钙通道阻滞剂可能会引起面部潮红、脚踝水肿、牙龈增生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能会导致干咳;β受体阻滞剂可能会引起心率过慢、眩晕、支气管痉挛等;利尿剂可能会导致低钾血症、血糖和血脂升高等。
当出现这些副作用时,患者不必过于惊慌。首先,要了解这些副作用通常是可逆的,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出现。其次,如果副作用比较轻微,可以暂时观察,有些副作用可能会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轻或消失。但如果副作用比较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或者出现了一些严重的不良反应,如严重的过敏反应、心跳过缓导致晕厥等,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换用其他类型的降压药。
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降压药“并肩作战”
降压药虽然能够有效降低血压,但单纯依靠药物是不够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控制血压同样至关重要,它就像降压药的“好搭档”,能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
在饮食方面,要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原则。减少食盐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 5 克,因为高盐饮食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使血压升高。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奶制品等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含纳盐量较高的加工食品。
适量运动也是控制血压的有效方法。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血压控制不稳定的患者。
总之,降压药与高血压的“和平共处”需要患者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按时服药,了解药物副作用并正确应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监测血压并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血压,减少高血压对身体的危害,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希望每一位高血压患者都能与降压药“友好相处”,战胜高血压这个“健康杀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