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3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失眠“缠身”,作息调整有奇招 - 数字报刊系统 超声捕捉心脏 失眠“缠身”,作息调整有奇招 急性出血性直肠溃疡综合征的相关知识 降压药与高血压的“和平共处”之道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失眠“缠身”,作息调整有奇招

作者: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黄昶兴


深夜两点,手机蓝光刺眼,你第20次看时间,焦虑如潮——这已是连续第七夜失眠。当代人的睡眠困境,实则是神经系统的隐秘战役。有人借酒精“催眠”,有人狂吞褪黑素,却始终推不开睡眠之门。作为神经内科医生,我见证太多挣扎:其实,破解失眠的钥匙,正藏在日常作息的细微调整里。

 

一、失眠的本质:大脑的“过载警报”

 

失眠不是简单的“睡不着”,而是神经系统发出的求救信号。当我们的生物钟与外界环境失联,下丘脑这个“睡眠总指挥”就会陷入混乱。它本应像精密的钟表,在夜晚分泌褪黑素引导入睡,清晨通过光照信号唤醒身体。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熬夜刷手机、周末补觉、长期压力——却让这个系统频繁“死机”。

 

更危险的是失眠引发的恶性循环:越睡不着越焦虑,越焦虑大脑越活跃。前额叶皮层本该在夜间“下线”,却因压力持续运转;默认网络(负责白日梦的脑区)在深夜异常活跃,导致我们陷入反复思考的漩涡。这种神经系统的“过载”,正是慢性失眠的根源。

 

二、作息调整的“神经重塑术”

 

破解失眠的关键,在于通过作息调整“重置”神经系统。这里有几个经过神经科学验证的奇招:

 

1. 光照:给生物钟装个“定时器”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是天然的唤醒剂。起床后立即拉开窗帘,让自然光照射面部10分钟,能快速抑制褪黑素分泌,同步生物钟。反之,睡前两小时应避免蓝光暴露——不是简单关掉手机,而是调至暖光模式或佩戴防蓝光眼镜。研究发现,夜间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达50%,相当于给大脑灌了杯“隐形咖啡”。

 

2. 睡眠限制:打破“卧床=清醒”的魔咒 

很多人陷入“越躺越清醒”的陷阱,本质是卧床时间与实际睡眠需求脱节。试试这个方法:记录一周的睡眠数据,计算平均实际睡眠时间(总卧床时间-清醒时间),然后严格将卧床时间限制在此时长加30分钟。比如你实际只睡5小时,就只在床上待5.5小时。看似残酷,却能通过“睡眠剥夺”增强身体对睡眠的渴望,重建“床=睡眠”的条件反射。

 

3. 体温调节:利用生理节律助眠 

人体睡眠与体温波动密切相关。睡前90分钟泡个温水澡(约40℃),能使核心体温先升后降,这种温差变化会向大脑发送“入睡指令”。若不便洗澡,穿袜子保暖足部也有类似效果——脚部血管扩张能加速核心热量散发,促进体温下降。这个过程中,褪黑素分泌会随之增加,帮你自然进入睡眠状态。

 

4. 认知重构:给焦虑大脑“降频” 

失眠者常陷入“今晚又睡不着”的灾难化想象,导致杏仁核(恐惧中枢)过度活跃。此时需要主动“降频”:用4-7-8呼吸法(吸气4-屏息7-呼气8秒)激活副交感神经,或通过正念冥想观察呼吸。这些方法能降低前额叶活跃度,让“思考脑”暂时休眠,为“情绪脑”按下暂停键。

 

三、这些“助眠偏方”,正在摧毁你的睡眠

 

在寻求解决方案时,人们常误入歧途。比如用酒精“助眠”:虽然它能快速抑制中枢神经,但会破坏REM睡眠(深度修复阶段),导致次日疲劳感加剧。更危险的是耐受性依赖——长期用酒精催眠,反而会加重失眠。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周末补觉”。看似能弥补睡眠不足,实则会打乱生物钟。人体对昼夜节律的感知存在“社会时差”,当周末补觉导致作息波动超过2小时,抑郁风险会显著上升。替代方案是每天固定起床时间,午睡控制在20分钟内——这既能缓解疲劳,又不会干扰夜间睡眠。

 

四、何时需要敲响医学警钟?

 

如果调整作息后仍存在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 

持续3个月以上,每周失眠超过3次。

白天出现注意力下降、情绪失控等“睡眠剥夺”症状。

伴随打鼾、肢体不自主运动等睡眠疾病表现。

 

神经内科医生会通过多导睡眠监测(PSG)排查睡眠呼吸暂停、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等疾病,或用认知行为疗法(CBT-I)进行系统干预。对于合并焦虑抑郁的患者,药物联合治疗可能是必要手段。

 

五、结语:与生物钟共舞

 

睡眠不是需要“征服”的敌人,而是与生俱来的神经功能。当我们尊重生物钟的规律,用科学方法调整作息,就能让大脑重新掌握睡眠的主动权。下次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时,不妨放下对“立刻睡着”的执念,转而感受呼吸的起伏——你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与神经系统的温柔对话。毕竟,最好的助眠剂,从来不是药片或酒精,而是我们对身体规律的敬畏与顺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