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3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中西医联手防治糖尿病 - 数字报刊系统 肺炎患者排痰的实用技巧 内镜“洗澡”全流程:看不见的洁净守护 糖尿病患者用药,饭前饭后有讲究 中西医联手防治糖尿病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西医联手防治糖尿病

作者: 桂林市灵川县海洋乡卫生院 李宗武


糖尿病,这个曾经听起来有些遥远的名词,如今已悄然走进许多人的生活。体检报告上的高血糖、亲友间的忌口提醒,都在说明:糖尿病已成为常见慢性病。面对这种需长期管理的疾病,单一治疗方式有时力不从心。中西医结合,正为糖尿病防治提供更全面的路径。

糖尿病是什么?中西医怎么看?

现代医学将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核心问题是胰岛素不足或失灵,导致血糖升高。这把钥匙打不开细胞的,糖在血液中堆积,久而久之损伤血管和神经,引发心脑肾眼足等严重并发症。

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认为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有关,导致肺、脾、肾功能失调,津液代谢紊乱,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病久则气阴两虚、瘀血内阻,与现代医学的慢性并发症认识相通。

西医治:精准调控,快速见效

西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在于精准快速。通过血糖监测,医生能清晰掌握患者血糖波动情况。药物选择丰富: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磺脲类等,能促进胰岛素分泌或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注射类药物如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等,则能直接补充胰岛素或模拟其作用,有效控制高血糖。

对于急性高血糖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紧急情况,西医的快速干预能力无可替代。同时,针对高血压、高血脂等合并症,西药也有成熟的治疗方案。可以说,西医在降糖这个核心目标上,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中医治:整体调理,改善体质

中医则更注重整体观和治未病。它不只盯着血糖数值,更关注患者的整体状态。一位糖尿病患者可能同时伴有乏力、口干、便秘、手脚麻木、睡眠差等问题,西医可能认为这些是并发症或独立问题,而中医则会从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失衡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例如,一位患者血糖控制尚可,但总觉疲倦、饭后腹胀、大便稀溏,中医辨证可能属于脾气亏虚。治疗上会选用健脾益气的中药,如黄芪、党参、白术等,在调理脾胃的同时,往往也能改善血糖的稳定性。再如,长期高血糖导致肢体麻木、刺痛,中医认为是血瘀络脉不通,常使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药物,如丹参、川芎、地龙等,这对改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有积极作用。

此外,中医强调药食同源,在饮食指导上更具个性化。比如,阴虚内热者宜食滋阴清热之品(如银耳、百合);脾虚湿盛者宜食健脾利湿之物(如山药、薏米),这比单纯的少吃糖更具指导意义。

中西医如何联手?优势互补是关键

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的西药+中药叠加,而是基于对疾病和患者全面评估后的协同作战。

早期干预,延缓进展: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偏高但未达糖尿病标准),单用西药可能小题大做。此时,中医的体质调理、生活方式干预(如八段锦、太极拳)能有效逆转或延缓其向糖尿病发展。

增效减毒,提高依从性:部分西药可能有胃肠道反应、低血糖等副作用。配合中药调理,可减轻不适,提高患者长期服药的依从性。同时,一些中药本身也有一定的降糖作用,与西药联用可能产生协同效应,减少西药用量。

改善症状,提升生活质量:糖尿病带来的口干、便秘、失眠、情绪焦虑等症状,常影响生活质量。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在缓解这些小烦恼方面效果显著,让患者感觉更舒适。

防治并发症,关口前移: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在并发症发生前就进行干预。通过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等治法,结合西药对血压、血脂、尿蛋白的监控,能更有效地预防或延缓心、脑、肾、眼、足等靶器官的损害。

联手有讲究,科学就医是前提

中西医结合虽好,但需科学对待。患者切勿自行购买中药与西药混用。应在正规医院,在专业医生(尤其是中西医结合医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方案。定期监测血糖、肝肾功能等指标,确保治疗安全有效。同时,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石。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和,这些老生常谈才是控制血糖的基本盘

总之,糖尿病是一场持久战,单打独斗不如携手并进。西医的精准与中医的整体,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共同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人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中西医联手,并非神话,而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认识,规范治疗,糖尿病,真的可以好对付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