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病房里,72岁的张奶奶正费力地咳嗽,干涩的喉咙里发出“空空”的声响,却始终咳不出那口顽固的痰。这样的场景,在呼吸科和肿瘤血液科并不少见。肺炎患者的痰液就像堵在生命通道上的“路障”,若不及时清除,可能引发感染加重、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本文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您揭秘排痰的科学方法,让每一次呼吸都更顺畅。
痰液:身体的“警报器”与“清洁工”
痰是呼吸道黏膜分泌的黏液,它像一层天然的“保护膜”,能黏住吸入的灰尘、细菌和病毒。当肺部发生感染(如肺炎)时,免疫细胞会与病原体“战斗”,战死的细胞和坏死的组织会混入痰液,使其变得黏稠甚至发黄、带血。
为什么排痰如此重要?
想象呼吸道是一条双向车道:痰液滞留会像堵车一样阻碍空气流通,导致缺氧;堆积的“垃圾”还会成为细菌繁殖的温床,让肺炎反复发作。尤其是肿瘤患者化疗后黏膜脆弱,或血液病患者免疫力低下时,排痰不畅可能引发致命性感染。
排痰四大“核心技巧”:从被动到主动的突破
1. 有效咳嗽:不是用力咳,而是“巧咳”
很多人咳嗽时只是“干吼”,反而让喉咙更痛。正确的咳嗽需要“三步走”:
深吸气:像闻花香一样慢慢吸气,让空气充满肺部(避免胸式呼吸的浅快吸气)。
屏气3秒:暂时关闭声门,让气体在肺内形成压力。
爆破式咳嗽:突然打开声门,同时收缩腹肌,像从深处“喷”出痰液。
小贴士:
肿瘤患者若胸痛,可用手按压疼痛部位,减轻咳嗽时的震动。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低时,咳嗽要轻柔,避免黏膜出血。
2. 体位引流:让痰液“自己流出来”
利用重力原理,通过调整姿势让痰液向大气道移动。例如:
肺上叶感染:坐位,身体微微前倾。
肺下叶感染:头低脚高位(床尾垫高30~45厘米),配合拍背。
拍背手法:手掌空心,像敲鼓一样从下往上、从外往内轻拍背部,每次5~10分钟,饭后1小时进行,避免呕吐。
3. 雾化吸入:给痰液“松绑”
通过雾化器将药物变成微小颗粒,直接作用于呼吸道,稀释痰液、减少黏性。常用药物包括生理盐水(温和保湿)、乙酰半胱氨酸(分解黏蛋白)。
注意:
化疗患者避免使用可能诱发支气管痉挛的药物。
雾化器需每日清洗,防止细菌滋生。
4. 机械辅助:科技助力“清肺”
对于长期卧床或术后患者,可使用以下工具:
高频胸壁振荡仪:通过振动帮助松动痰液。
呼气末正压(PEP)装置:吸气时打开气道,呼气时保持压力,防止小气道塌陷。
提醒:机械辅助需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使用,避免过度依赖。
家庭护理:细节决定成败
1. 环境“调情”
湿度:保持室内湿度50%~60%(加湿器需每日换水、清洗)。
空气:远离烟雾、花粉等刺激物,定期开窗通风。
2. 饮食“助攻”
促排痰食物:梨(润肺)、白萝卜(化痰)、蜂蜜(1岁以上可食用,涂在馒头上更安全)。
禁忌食物:辛辣(刺激黏膜)、过甜(增加痰液粘稠度)、油腻(加重消化负担)。
特殊人群:
化疗患者:避免生冷食物(预防感染)。
放疗患者:多吃富含维生素A/C的食物(保护呼吸道黏膜)。
3. 观察“预警信号”
危险信号:痰中带血、发热加重、呼吸急促、胸痛。
紧急处理:若患者突然无法说话或面色发紫,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法并拨打120。
排痰误区:你踩过几个坑?
不少人在排痰时存在认知误区。
误区一,觉得咳嗽越用力越好,实则过度用力咳嗽,可能引发气胸、胸痛,对于肿瘤患者而言,还可能导致骨转移部位骨折,风险极大。
误区二,认为痰多就该禁食,其实恰恰相反,在心肾功能允许的情况下要多喝水,以此保持呼吸道湿润。
误区三,觉得儿童排痰和成人没差别,但6岁以下儿童喉部敏感,更适合拍背加吸痰器辅助,切不可强行抠喉。
结语:排痰是场“持久战”
排痰并非简单咳嗽,而是需要科学方法、耐心观察与家庭协作的系统工程。对肿瘤血液免疫科患者而言,每一次顺畅呼吸都是战胜疾病的见证。若痰液转清亮、咳嗽减少,说明身体在好转;若排痰困难超过3天,或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需立即就医——肺部正亟待专业救治。技巧需落地为行动,从今天起,用正确方法为家人“清肺”,让生命之路畅通无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