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是医生探索人体内部的“眼睛”。从胃镜到肠镜,从支气管镜到腹腔镜,这些精密仪器帮助医生精准诊断疾病、实施微创手术。但鲜为人知的是,每次使用后,内镜都要经历一场“深度洗澡”,才能重新投入使用。这场看不见的洁净守护战,正是由消毒供应室的专业团队主导完成的。
预处理:战场上的第一道防线
当内镜完成诊疗任务回到消毒供应室时,表面可能附着血液、黏液、组织碎片等污染物。这些物质若不及时清除,会在后续消毒过程中形成保护膜,阻碍消毒剂渗透。
1.床旁预处理:争分夺秒的初战
护士会立即用含酶清洗剂浸湿的纱布,擦拭内镜外表面和操作部。这种酶制剂能快速分解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就像给内镜涂抹了一层“溶解面膜”。同时,使用专用吸水装置清除镜身管道内的残留液体,防止污染物干涸固化。
2.分类运输:专属通道的守护
处理后的内镜被放入防渗漏的密闭容器,通过专用污染电梯运送至消毒供应室。这个过程中,内镜始终与清洁物品严格隔离,就像将伤员通过专用通道送往急救室,避免交叉感染风险。
深度清洗:显微镜下的洁净革命
进入消毒供应室后,内镜将接受多维度、分层次的深度清洁,每个环节都暗藏科技玄机。
1.流动水冲洗:初阶净化仪式
在专用清洗槽中,护士首先用流动水冲洗内镜外表面,水温控制在35-40℃。这个温度既能增强清洗剂活性,又不会导致蛋白质变性凝固。特别设计的软毛刷能深入操作部缝隙,清除肉眼不可见的微粒。
2.酶洗:生物化学的精准打击
将内镜完全浸没于多酶清洗液中,浸泡时间严格控制在5~10分钟。这些酶制剂如同微型清洁工,能定向分解有机污染物。研究表明,规范酶洗可使内镜生物负载量降低99.7%,为后续消毒创造理想条件。
3.超声清洗:声波下的深度净化
将内镜部件放入超声清洗机,40kHz的超声波在液体中产生“空化效应”。数以亿计的微小气泡瞬间破裂,形成冲击波,能清除嵌顿在管道内壁的顽固污渍。这个过程就像给内镜做了一次“声波按摩”,连0.1mm的缝隙都不放过。
4.漂洗与终末漂洗:纯净之水的洗礼
经过酶洗和超声处理后,内镜需经历三次漂洗:第一次用软水去除残留清洗剂,第二次用纯化水进一步净化,最后用注射用水进行终末漂洗。这种渐进式漂洗方式,确保内镜表面不留任何化学残留。
消毒灭菌:分子级的生命防线
清洗只是基础,真正的挑战在于杀灭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包括乙肝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等顽固分子。
1.高水平消毒:化学武器的精准打击
对于不能耐受高温的内镜,采用邻苯二甲醛或过氧乙酸进行浸泡消毒。这些消毒剂能在5分钟内杀灭99.9999%的细菌繁殖体,10分钟内灭活乙肝病毒。消毒过程中,护士需全程佩戴防护装备,定时监测消毒液浓度,确保消毒效果。
2.灭菌处理:高温高压的终极审判
对于耐高温的内镜部件,如腹腔镜器械,采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134℃的高温持续4分钟,能彻底破坏所有微生物的蛋白质结构。这种灭菌方式相当于给器械做了一次“分子级重组”,确保达到无菌保证水平(SAL)10^-6。
3.干燥与储存:无菌环境的持续守护
消毒灭菌后的内镜需用压缩空气彻底干燥,防止残留水分成为微生物培养基。干燥后的内镜被包裹在特制的透气灭菌包装中,存放在专用无菌物品存放区。这个区域保持恒温(20-25℃)、恒湿(30%~60%),并配备空气净化系统,确保内镜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质量监控:显微镜下的安全承诺
整个清洗消毒过程受到多重质量监控:
生物监测:每月进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挑战试验,验证灭菌效果
化学监测:每锅次使用化学指示卡,直观显示消毒参数
物理监测:实时记录灭菌温度、压力、时间等关键参数
追溯系统:通过条码管理实现全流程可追溯
这些监控数据构成了一张无形的安全网,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WS 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
结语
从初步清洁的 “卸妆去污”,到消毒灭菌的 “核心杀菌”,再到冲洗干燥与储存的 “保养收纳”,内镜的 “洗澡” 全流程环环相扣、严谨细致。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操作,都凝聚着消毒供应室医护人员的专业与责任。正是这场看不见的 “洁净守护”,为患者的诊疗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让每一位接受内镜检查和治疗的患者都能安心、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