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中不少人吃药时习惯“跟着感觉走”,凭他人经验或药店推荐用药,却忽视了药品包装里的说明书。这种做法暗藏风险,曾有家长误将儿童退烧药按成人剂量给孩子服用致不良反应,也有人因没看禁忌症服用过敏药物引发严重过敏。药品说明书是经国家药品监管部门批准的权威用药指导文件,读懂它只需几分钟抓住关键信息,就能为用药安全筑起防线。
先找“3个关键身份信息”,确认“吃对药”
正确用药首先要确认手中的药是否适合病情,这需要找到药品的3个关键身份信息。
药品通用名
通用名是药品的法定名称,如 “布洛芬”,而 “芬必得”“美林” 是不同厂家的商品名。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种药,商品名可能不同,但通用名一致。若不看通用名,易因商品名不同重复服用同成分药物,增加用药风险。比如有人同时服不同商品名的布洛芬,导致药物过量,出现胃痛、恶心等不适。
适应症或功能主治
这部分明确了药品能治疗的疾病。感冒发烧时,要看说明书上是否有“解热镇痛”表述;咳嗽时,关注“镇咳祛痰”相关内容,以此判断药品是否对症。若不依据适应症用药,可能延误病情。比如,将治疗风寒感冒的药用于风热感冒,不仅无法缓解症状,还可能加重病情。
规格
它表明每片或每粒药品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如0.5g/片。了解规格很重要,后续计算用药剂量需以此为依据。若不清楚规格,就无法准确掌握服用量。例如,医生开药时告知患者每次服用500毫克,若药品规格是0.25克/片,患者就需服用2片;若不清楚规格,可能会误服,导致用药不足或过量。
重点看“2个安全核心”,避免“吃错量、吃错时”
确认药品对症后,需重点关注用法用量与禁忌与慎用两大安全核心,这是避免用药风险的关键。
在用法用量上,首先要明确给药方式,口服、外用、注射等需严格区分。口服药需分清吞服、嚼服、冲服、含服及舌下含服(药品需置于舌下),同时注意服药时间(饭前、饭后、空腹等);外用药则要格外警惕误服。用量方面,必须严格遵循每次剂量和每日次数,成人、儿童、老人及肝肾功能不佳者用量差异显著,尤其儿童需按每公斤体重对应毫克数计算,不可凭感觉增减。用药频次也有讲究,一日1次需固定时间服药,一日2次通常为早8点、下午4点,每隔12小时一次是早8点、晚8点,一日3次多为每隔8小时一次,规律服药才能保证体内药物浓度稳定,避免漏服或多服。比如抗生素类药物,若不按时服用,可能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
禁忌与慎用同样重要,禁用代表绝对不能使用,如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青霉素类药物,孕妇禁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违反禁忌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慎用则表示需谨慎使用,像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好的人群,使用这类药品前必须经医生评估,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例如肝功能不全者使用某些经肝脏代谢的药物时,若不慎用,可能加重肝脏负担,导致肝功能进一步恶化。
了解2个重要提醒,应对吃药后的情况
药品后,需重点了解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避免健康风险。
不良反应分为常见与严重两类。常见反应如感冒药致犯困、消炎药致轻微恶心,通常轻微可耐受,不影响继续用药,停药后会消失,无需过度紧张;但出现皮疹、呼吸困难、头晕呕吐不止等严重反应,必须立即停药并就医,比如部分人服抗生素可能过敏,不及时处理或危及生命。
注意事项涉及多方面细节:饮食上,服头孢类药物忌饮酒,服降压药需少吃咸食;特殊人群中,哺乳期妈妈用药或需暂停喂奶,儿童优先选儿童剂型;同时服多种药(含中药、保健品),要查说明书看是否存在药物相互作用,防止不良影响,例如部分药物与酒精同用可能引发双硫仑样反应,导致面部潮红、心悸等症状。
记住1个实用技巧,方便长期用药管理
对于需要长期用药的人来说,掌握药品储存和有效期相关知识十分关键。储存药品要根据说明书要求,按温度、光照、湿度分类处理,有的药品需要冷藏在2-8℃的环境中,有的需要避光保存,还有的要密封防潮,不当储存会导致药品变质失效。药品有效期也不容忽视,要学会查看生产日期和失效日期,过期药品绝对不能服用。过期的感冒药可能失去药效,无法缓解症状,而过期的抗生素可能产生有害物质,服用后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总之读懂药品说明书,就是掌握了自我用药的安全密码。用药安全无小事,若在阅读说明书过程中有任何疑问,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才能让每一次用药都更放心、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