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患上冠心病“就是绝症”,其实并非如此。冠心病是冠状动脉因斑块堆积变窄,做好日常养护,就能减少堵塞加重,避免心绞痛、心梗发作,像健康人一样正常生活。下面从吃、动、用药、情绪作息及紧急应对等方面,分享冠心病养护秘籍。
冠心病不是“判死刑”,养护能控住风险
心脏依靠冠状动脉供血,当冠状动脉内壁堆积过多脂肪、胆固醇形成“斑块”,血管变窄,心肌就会缺血缺氧,出现胸闷、胸痛(心绞痛),严重时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引发心梗。
冠心病虽无法逆转,但可通过科学养护“稳住病情”,减少斑块堆积速度,避免血管进一步堵塞,减少心绞痛、心梗发作次数,维持心脏功能。中老年人(男性50岁以上、女性绝经后)、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者、长期吸烟喝酒熬夜久坐者、肥胖或有冠心病家族史者,即便暂时没症状,也要提前养护。
从“吃”开始,给心脏“减负担”
冠心病患者饮食要遵循“低油、低盐、低糖、高纤维”原则。
控油:每天用油不超25克,约2.5个普通瓷勺量。选橄榄油、茶籽油等植物油,少吃动物油、油炸食品和肥肉。炒菜用不粘锅少放油,凉拌菜用少量橄榄油加醋调味。
控盐:每天盐摄入不超5克,即一个啤酒瓶盖平平铺满的量。炒菜少放盐及含钠调料,避开咸菜、腊肉等“隐形盐”。如吃泡面,调料包只放一半。
控糖:不喝含糖饮料,少吃甜点。用杂粮替代部分精米白面,如早餐吃燕麦粥,午餐吃杂粮饭。
补纤维:每天吃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膳食纤维能吸附肠道脂肪,降低血脂。如午餐、晚餐搭配两种蔬菜,加餐吃点水果。
多吃“护心食”,少吃“伤心食”:每周吃2-3次深海鱼,含Omega-3脂肪酸,能保护血管;每天吃1个鸡蛋、300毫升牛奶或豆浆;常吃香菇、木耳;每周吃2-3次杂豆。少吃动物内脏、蟹黄等高胆固醇食物,高糖高油零食偶尔吃,酒精尽量不喝,实在要喝,男性每天不超25克,女性不超15克。
科学运动:动对了护心,动错了有风险
适度运动能改善心肌供血,让心脏更有力量,但要“动对”。
记住“3个原则”:选温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不做高强度运动和憋气动作;控制强度,运动时心率别超过“170-年龄”,能说话但不能大声唱歌,微微出汗、不心慌气短为宜;把握时间,每次运动30-45分钟,每周3-5次,选上午10点或下午4点,天气暖和、空气好的时候。
这些情况别运动:心绞痛发作、血压超过160/100mmHg、血糖低于3.9mmol/L时别运动。运动中出现胸闷等症状,立即停下休息,含服硝酸甘油5分钟后没缓解,赶紧打120。做过支架手术的患者,术后1-3个月内,要在医生指导下制定运动计划。
用药管理:药不能乱停,也不能乱加
冠心病患者需长期用药,用药必须遵医嘱。
这3类药,别擅自停: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能预防血栓形成;降脂药(如他汀类)能降血脂、稳定斑块;降压药、降糖药要按时吃,控制好血压、血糖。
用药别犯这些错:别漏服、错服,每天固定时间吃药,设闹钟提醒;别随意换药品牌、加量减量;别乱加“偏方”,避免与西药冲突,加重肝肾负担。定期复查,每3-6个月查一次血脂、肝肾功能、心电图。
情绪与作息:好心情、好睡眠,也是“护心药”
生气、焦虑时,身体会释放“应激激素”,加重心脏负担。遇到烦心事,可深呼吸、听音乐、和家人聊天释放情绪。每天花10-15分钟做放松训练,如冥想、打太极拳。长期熬夜会加速血管硬化。每天固定时间睡觉、起床,保证7-8小时睡眠。睡前1小时别玩手机,可用热水泡脚促进睡眠;枕头高度10-15厘米;避免趴着睡,最好侧睡或仰卧。
紧急应对:出现这些症状,别犹豫赶紧就医
这4种情况,必须马上去医院:心绞痛加重,如疼痛频率增加、时间变长、含服硝酸甘油后没缓解;出现心梗信号,如突发胸口压榨性疼痛,伴随出冷汗等症状;血压、血糖波动大;服药后不适,如吃降脂药后肌肉酸痛、吃抗血小板药后牙龈出血。
随身带“救命包”,关键时刻能救命: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出现胸痛时立即舌下含服1片,5分钟后没缓解再含1片,最多含3片。
冠心病养护,细节决定成败。把每个细节做到位,吃时记住饮食原则,动时把握运动要点,用药遵守医嘱,保持好心情、好睡眠,学会紧急应对,就能让病情稳定,心脏更健康。养护是长期过程,每天坚持做好小事,就能看到效果,让生活更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