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都曾听过“心脏骤停”这个词,它听起来遥远而可怕,但事实上,它可能就发生在身边——地铁站、办公室、运动场、甚至家中。心脏骤停不是心脏病发作,而是一种更紧急、更致命的状态:心脏突然停止有效泵血,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大脑和重要器官在数秒内开始缺氧。若不立即施救,患者将在几分钟内死亡。而抢救的关键,就藏在那短短的“黄金4分钟”里。
什么是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因各种原因(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严重创伤等)突然丧失泵血功能,导致血液循环停止。患者会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呈濒死喘息、脉搏消失。此时,大脑在缺氧4-6分钟后即开始发生不可逆损伤;超过10分钟,即使抢救成功,也极可能留下严重脑损伤,甚至成为植物人。
因此,心脏骤停后的每一秒都极其珍贵。医学界将发病后最初的4分钟称为“黄金4分钟”——这是抢救成功率最高、脑损伤风险最低的关键窗口期。
为什么是4分钟
大脑是人体最耗氧的器官,虽然只占体重的2%,却消耗了全身20%的氧气。一旦心脏停跳,供氧中断,脑细胞便以每分钟10%-20%的速度死亡。4分钟内,若能恢复有效血液循环,脑细胞尚可存活;超过4分钟,脑细胞开始大量坏死;超过6分钟,生存率骤降,即使救活,也可能留下严重后遗症。
研究显示:心脏骤停后1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CPR),患者存活率可达90%;4分钟内开始,存活率约50%;超过6分钟,存活率降至10%以下;10分钟后,几乎为零。可见,“黄金4分钟”不是夸张,而是生死分界线。
普通人能做什么
很多人误以为只有医生才能救心脏骤停的患者,其实不然。在专业急救人员到达前,第一目击者的及时行动,往往决定了患者的生死。普通人只需掌握两个关键技能:识别心脏骤停 + 实施心肺复苏(CPR)。
第一步:快速识别
发现有人突然倒地,应立即轻拍双肩、大声呼唤:“你还好吗?”若无反应,再观察胸腹部是否有起伏(判断呼吸)。若患者无意识、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如“倒气”、“打鼾”样呼吸),即可判断为心脏骤停。
第二步:立即呼救+开始CPR
确认心脏骤停后,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中国为120),并让人寻找附近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同时,立即开始胸外按压。胸外按压怎么做?
位置: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半部)。
姿势:双手重叠,掌根用力,手臂伸直,用上半身力量垂直下压。
深度:成人至少5厘米,不超过6厘米。
频率:每分钟100-120次(可默念“01、02、03……30”,节奏参考歌曲《Stayin’ Alive》)。
不中断:持续按压,直到AED到达或专业人员接手。
若经过培训且愿意,可在30次按压后给予2次人工呼吸(捏鼻、抬下巴、口对口吹气)。若未受训或不愿口对口,单纯持续胸外按压(Hands-Only CPR)同样有效!
第三步: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是“傻瓜式”救命神器,公共场所(如机场、地铁、商场、学校)越来越多配备。它能自动分析心律,判断是否需要电击,并语音指导操作。使用方法极简:
打开电源(有的会自动开机)。
按图示贴好电极片(一片右上胸,一片左下胸)。
机器分析心律时,确保无人接触患者。
若提示“建议电击”,按下按钮(部分机型自动放电)。
电击后立即继续CPR,直至专业救援到达。
每延迟1分钟,存活率下降7%-10%
这是心脏骤停抢救中最残酷的数字。救护车平均到达时间往往超过10分钟,若等专业人员到场再施救,绝大多数患者已错过最佳时机。而第一目击者若能在1分钟内开始CPR,配合4分钟内使用AED,患者存活率可提升3倍以上。
如何让更多人活过“黄金4分钟”
普及CPR培训:学校、企业、社区应定期组织急救培训,让“人人会急救”成为现实。
推广AED配置:政府与社会应加大公共场所AED投放密度,并设置明显标识。
破除施救顾虑:中国《民法典》第184条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为善意施救者撑腰。
家庭准备:家中如有心脏病史成员,应学习急救知识,备好急救药物,制定应急计划。
总之,心脏骤停不分年龄、不分场合,它可能降临在任何人身上。面对这场与时间的赛跑,“黄金4分钟”是生命最后的防线。掌握CPR,认识AED,敢于出手,你,就可能是那个改写结局的人。从今天起,花10分钟学习心肺复苏,或许某一天,你的一双手,就能重启一颗停止的心脏,挽救一个完整的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