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有人体检发现肾脏有小结石,或因输尿管结石突发腰腹剧痛。如今,泌尿系结石愈发常见,很多人担心自己中招,“多喝水能防结石”的说法也被反复提及。这话靠谱吗?喝水有啥讲究?今天就讲清楚,让大家知道如何护好泌尿系统。
先搞懂:泌尿系结石到底是啥
简单说,泌尿系结石就是身体里长在“产尿、排尿通道”上的“小石头”,比如肾脏、输尿管、膀胱这些地方,都可能成为它的“栖息地”。
别以为这些“小石头”不起眼,小的可能没任何感觉,它们就像身体里的“隐形炸弹”;一旦结石变大,或者顺着管道移动,就可能引发剧烈疼痛,疼起来让人直不起腰、冒冷汗,还可能堵住尿液排出的通道。
要是尿液长期排不出去,会给肾脏带来负担,严重时甚至会影响肾功能,所以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多喝水为啥能减少结石
尿液中含有草酸钙、尿酸等“结石原材料”,浓度过高时它们易聚集形成小颗粒,进而长大成结石。多喝水能减少结石形成,主要靠两个作用——
稀释“原材料”:如同给糖水加水会变淡,多喝水增加尿液总量,降低草酸钙、尿酸等物质浓度,减少它们“抱团”的机会,降低结石形成几率。
及时“冲掉”隐患:多喝水使排尿次数增多,能把刚出现的微小结石颗粒及时冲走,防止其在体内停留、长大,切断结石形成路径。
怎么喝水才真的管用
想靠喝水防结石,要掌握正确方法,从“喝多少、喝什么、怎么喝”三方面着手——
喝多少:给个明确数,别靠“感觉”
健康成年人每天一般要喝2-2.5升水,约4-5瓶500毫升的矿泉水。
但需灵活调整:夏天或运动后出汗多,要多喝200-300毫升;有肾结石病史或属高危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多喝。
判断喝水是否足够,可看尿液颜色,淡黄色说明水分充足,深黄色则需赶紧补水。
喝什么:首选白开水,这些别替代
预防结石,喝水选择很重要。
首选白开水,它不含添加剂,能直接稀释尿液,经济又安全。
浓茶含较多草酸,可能增加结石风险,喜欢喝茶建议泡淡些;含糖饮料糖分过高,会影响代谢,使尿液“结石原材料”增多,应少喝。
怎么喝:别等渴了再喝,均匀喝才有效
“渴了才喝水”时身体已缺水,尿液变浓,预防效果差。
正确方式是“主动喝、均匀喝”:早上起床后喝一杯(约200毫升)温水,补充夜间水分流失;上午9点、下午3点左右各喝一杯;晚上睡前1小时喝少量(约100毫升),避免夜间尿液过度浓缩,但别喝太多影响睡眠。
平时分多次喝,每次100-150毫升,保持尿液稀释状态。
光喝水不够,这些习惯也得注意
多喝水是预防结石的基础,还需配合其他好习惯,降低风险——
饮食:别太“偏”,均衡最重要
少吃高草酸食物:菠菜、苋菜、茭白等蔬菜草酸含量高,吃前用开水焯烫1-2分钟,去掉部分草酸再烹饪。
控制高盐、高糖饮食:腌菜、咸菜、加工肉类等高盐食物会增加尿液钙含量,易形成结石,要少吃;蛋糕、甜点、含糖饮料等要控制,避免糖分影响代谢。
别过量吃高动物蛋白:肥肉、动物内脏、海鲜等适量吃能补充营养,但吃太多会使尿液尿酸、钙含量升高,增加结石风险,建议每天肉类摄入量控制在手掌心大小(不含手指)。
运动:别太“懒”,动一动有帮助
长期久坐不动,尿液在泌尿系统停留时间长,“结石原材料”易沉积。
每天抽30分钟做温和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或拉伸运动,能促进身体代谢,使尿液流动更顺畅,减少结石形成可能。
运动后要及时补水,防止出汗多导致尿液浓缩。
体检:别太“拖”,定期查更安心
有泌尿系结石家族史或自己以前长过结石的高危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泌尿系统B超检查;没有家族史和病史的人,每年常规体检时可主动要求加做泌尿系统检查,早发现、早处理,防患于未然。
记住这几点,远离结石困扰
多喝水能减少泌尿系结石,且是最简单、经济、有效的方法。记住“每天2-2.5升水、首选白开水、主动均匀喝”,配合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定期体检,可大大降低结石风险。
不过,若已查出有结石,别自行认为“多喝水就能冲掉”,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结石情况给出专业治疗方案(如吃药排石、体外碎石、手术等),多喝水在治疗和预防复发中仍很重要。希望大家养成好习惯,护好泌尿系统,远离结石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