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作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糖尿病肾病便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种。它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肾衰竭,危及生命。然而,糖尿病肾病早期症状隐匿,但尿液会出现一些微妙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糖尿病肾病为何“悄无声息”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损伤主要发生在肾脏的“过滤工厂”——肾小球。高血糖会损伤肾小球内的微小血管,导致其过滤功能逐渐下降。但肾脏具有强大的代偿能力,早期即使部分肾小球受损,剩余的肾单位仍能维持正常功能。因此,患者可能无明显不适。
然而,这种“沉默的损伤”会持续进展,待出现水肿、高血压等症状时,往往已进入中晚期,治疗难度大幅增加。
糖尿病肾病早期尿液的四大变化
微量白蛋白尿: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仅含有极微量白蛋白,普通尿常规检测无法发现。但糖尿病肾病早期,肾脏血管受损,通透性增加,白蛋白“漏”到尿中,形成微量白蛋白尿。这是糖尿病肾病最早的标志性表现,也是干预的关键窗口期。此时,患者往往没有明显不适,只有通过专门的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才能发现。若忽视这一信号,病情会持续进展,白蛋白漏出增多,发展为临床蛋白尿。
泡沫尿:当尿液中出现较多泡沫,且长时间不消散时,需警惕蛋白尿可能。虽然泡沫尿不一定都是糖尿病肾病引起,感冒、剧烈运动、发热等也可能导致一过性蛋白尿,但糖尿病患者若频繁出现泡沫尿,尤其是细小、密集且久不消散的泡沫,应及时就医检查尿蛋白。这是因为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改变了尿液表面张力,从而产生泡沫。
尿量异常:糖尿病肾病早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夜尿增多现象。正常情况下,夜间排尿次数一般不超过2次,若夜间频繁起夜,且尿量较多,可能与肾脏浓缩功能受损有关。肾脏受损后,对水分的重吸收能力下降,导致尿液生成增多。此外,少数患者也可能出现尿量减少情况,这往往提示病情较重,肾脏功能已受到明显影响。
尿液颜色与气味改变:健康尿液呈淡黄色,清澈透明。糖尿病肾病早期,尿液颜色可能无明显变化,但随着病情进展,若合并感染,尿液可能变浑浊,出现异味。例如,尿路感染时,尿液中会有大量细菌和白细胞,导致尿液发黄、浑浊,伴有刺鼻气味。此外,若尿液颜色变深,如呈浓茶色或洗肉水样,可能是血尿表现,虽糖尿病肾病早期较少出现血尿,但一旦发生,需立即就医,排查其他肾脏疾病或泌尿系统损伤。
早期发现:定期筛查是关键
由于糖尿病肾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因此定期筛查至关重要。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确诊5年后应开始筛查尿微量白蛋白;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即应筛查,之后每年至少筛查一次。
筛查项目主要包括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ACR能准确反映尿中白蛋白排泄情况,是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首选指标;eGFR则可评估肾脏整体滤过功能,帮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早期干预:守护肾脏健康
一旦发现糖尿病肾病早期迹象,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延缓病情进展。
控制血糖:基石中的基石
严格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显著降低糖尿病肾病发生风险。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血糖控制目标,一般建议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7%以下。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用药及定期监测血糖,实现血糖平稳控制。
管理血压:不容忽视的环节
高血压会加速糖尿病肾病进展,糖尿病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生活方式干预是降压基础,包括低盐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减轻体重等。若血压仍不达标,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物,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这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压,还可减少尿蛋白排泄,保护肾脏功能。
调整生活方式:全方位守护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对糖尿病肾病防治意义重大。饮食上,遵循低糖、低脂、优质低蛋白原则,减少肾脏负担;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控制血糖、血压和体重;戒烟限酒,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结语
糖尿病肾病早期虽隐匿,但尿液变化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线索。通过关注尿液变化,定期筛查,早期干预,我们能够有效延缓病情进展,守护肾脏健康,让生活更有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