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2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药物中毒别慌张,急救处理有方法 - 数字报刊系统 儿童骨折,您了解多少? 心力衰竭:水肿背后隐藏的健康危机 药物中毒别慌张,急救处理有方法 肺癌防治新策略,健康呼吸每一天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药物中毒别慌张,急救处理有方法

作者:灵山县陆屋镇中心卫生院(灵山县第四人民医院) 陈荣


生活中,药物本是驱散病痛的“忠诚帮手”,可一旦使用失当,便会摇身变成潜藏暗处的“隐形杀手”。儿童因好奇误吞成人药物,老人因健忘重复服药,还有人因情绪剧烈波动而过量服用镇静剂……这些场景并非遥不可及。当意外降临,唯有保持冷静、精准判断,并采取科学有效的处理措施,才能为患者抢出那至关重要的救治时间。

 

药物中毒的“真面目”:从误服到蓄积的双重风险

 

药物中毒的本质,是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超过了安全范围,导致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它可能由单次过量摄入引发(如儿童误吞降压药),也可能因长期蓄积导致(如长期滥用安眠药)。不同药物的中毒表现差异显著: 

 

神经系统:头晕、意识模糊、抽搐甚至昏迷(如过量服用镇静剂);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黑便(如阿司匹林刺激胃黏膜); 

循环系统:心悸、血压骤降、皮肤湿冷(如降压药过量); 

皮肤黏膜:皮疹、黄疸、大汗淋漓(如某些抗生素过敏)。 

 

识别信号:若患者突然出现无法解释的异常症状,且近期有用药史,需高度警惕药物中毒的可能。 

 

 

家庭急救黄金四步:从“慌乱”到“有序”的转变

 

面对药物中毒,时间就是生命。掌握以下四步法,可最大限度降低伤害: 

 

第一步:确保环境安全,避免二次伤害 

若患者因农药或腐蚀性液体中毒,需第一时间佩戴手套、口罩,将其转移至通风处,远离毒物源。若为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衣物,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若毒物溅入眼睛,需撑开眼睑持续冲洗,切勿揉搓。 

 

第二步:快速评估生命体征,优先处理危急情况 

呼吸心跳停止:立即启动心肺复苏(CPR),同时呼叫急救; 

癫痫发作:将患者移至平坦处,头偏向一侧,用软物垫在牙齿间防止舌咬伤,避免强行按压肢体; 

意识模糊但有呼吸:将其置于稳定的侧卧位(复苏体位),防止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 

 

第三步:阻断毒物吸收,分情况处理 

经口中毒: 

若患者清醒且合作,可尝试催吐(仅限中毒4小时内,且无强酸、强碱、石油制品等腐蚀性物质); 

禁忌:意识不清、抽搐、腐蚀性物质中毒或已呕吐者,催吐可能加重损伤; 

替代方案:可口服活性炭(需医生指导),吸附部分毒物减少吸收。 

 

皮肤或眼睛接触:持续冲洗至救援到达,切勿自行中和(如酸碱中和可能产生热量加重灼伤)。 

 

第四步:及时送医,提供关键信息 

携带剩余药物包装、说明书或呕吐物样本前往医院,并清晰告知医生: 

药物名称、大致剂量、服用时间; 

患者年龄、体重、是否有基础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 

是否已采取催吐、冲洗等急救措施。 

 

避开这些“雷区”:别让急救变“伤害”

 

在紧急情况下,错误的处理方式可能雪上加霜: 

 

误区1:用牛奶、醋或茶“解毒” 

牛奶可能延缓某些毒物吸收,但对腐蚀性物质无效;醋和茶的酸性可能加重黏膜损伤。唯一安全的做法是清水冲洗或催吐(在适用情况下)。 

 

误区2:强行灌水或催吐 

对意识不清者灌水可能导致呛咳甚至窒息;腐蚀性物质中毒者催吐会引发二次灼伤。 

 

误区3:症状缓解就停药 

某些毒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初期症状轻微,但48小时后可能突发肝衰竭。必须严格遵医嘱完成治疗。 

 

防患未然:家庭药物管理的“安全锁”

 

预防药物中毒,关键在于日常细节: 

 

1. 儿童防护:将药物存放在带锁药箱或高处,避免使用糖果状药瓶; 

2. 老人用药:使用分药盒标注每日剂量,避免自行增减药量; 

3. 高危药物管理:降压药、降糖药、镇静剂等单独存放,过期药物及时送至药品回收点; 

4. 心理支持:对有自杀倾向者,加强陪伴并寻求专业心理干预,同时清理家中危险药物。 

 

结语:冷静是第一剂“良药”

 

药物中毒的急救,远不止技术层面的操作,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慌乱博弈的心理战。在紧急时刻,唯有保持镇定,快速梳理出“评估生命体征—阻断毒物吸收—及时送医救治”的逻辑链,才能避免因手忙脚乱而错失黄金救援期。日常定期清理家庭药箱、主动学习急救技能,是为健康筑起的隐形防线。多一分准备,便少一分危险;早一分钟行动,便多一分生的希望。愿每个家庭都能远离药物之害,在平安中拥抱温暖与安宁。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