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活泼好动,跑跳攀爬是常态,一不小心就可能摔跤、碰撞,骨折成了儿科常见的外伤问题。很多家长遇到孩子骨折会慌了手脚,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甚至因为不当操作加重孩子的伤势。其实,儿童骨折和成人骨折有不少区别,掌握正确的知识能帮孩子更快恢复。今天就带家长们全面了解儿童骨折的类型、原因、症状和处理方法,关键时刻能帮上大忙。
儿童骨折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1.青枝骨折:这是儿童群体特有的骨折现象,其中的“青枝”指的是在植物青嫩枝条上常见的折而不断的现象,这种现象与儿童的骨折状况非常相似,因此被用于形容骨折但骨骼未发生断裂的儿童骨折。
2.完全骨折:相比“折而不断”的青枝骨折,完全骨折就很容易理解,这指的是孩子在发生骨折之后骨骼完全断裂的现象,像是股骨、胫骨等承重骨都是比较容易发生完全骨折的部位。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骨折主要发生在生长板附近,所谓的生长板指的是儿童长骨两端的软骨区域,这些区域内的软骨细胞会在儿童生长期间通过持续的分裂、增殖与骨化来延长儿童的骨骼,但因为生长板本质上属于软骨,其强度远低于正常的骨组织,因此在孩子的身体受到外力的影响如受到撞击、不慎跌倒的时候,生长板就更容易发生断裂
为啥孩子容易骨折?这3个原因最常见
1.意外跌倒:玩耍时的“头号风险”:孩子天性爱玩,不管在小区、公园还是家里,跑跳、追逐、爬楼梯时都可能不小心摔跤。比如在操场跑着玩时被绊倒,手心撑地导致手臂骨折;或者爬沙发时没坐稳,屁股着地可能导致腿部或脊柱骨折。尤其是刚学会走路的小宝宝,平衡能力差,更容易因为跌倒受伤。
2.运动损伤:热门活动中的“隐藏危机”:现在很多孩子喜欢参与滑板、轮滑、踢球、攀岩、跳绳等体育活动,这些活动能锻炼孩子的体能,但如果防护不到位或动作不规范,也容易引发骨折。比如玩滑板时没站稳摔下来,可能导致手腕骨折;踢球时用力过猛或被队友撞到,可能导致腿部骨折;攀岩时抓不住绳索掉落,更是容易造成多处骨折。
3.交通事故:道路上的“致命威胁”:儿童交通安全意识薄弱,在马路上追逐打闹、横穿马路,或者乘坐电动车时没坐稳、没戴头盔,一旦被车辆撞击或碰撞,很容易导致骨折,严重时还可能伴随其他内脏损伤。这也是儿童骨折中比较严重的一类,往往需要紧急救治。
孩子骨折了?这4个症状一眼能识别
1.疼痛:受伤部位突然剧烈疼:骨折后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疼痛,孩子会哭闹不止,不敢碰受伤的地方,甚至稍微动一下就疼得更厉害。疼痛的程度和骨折的严重程度有关,轻微骨裂可能只是隐痛,严重骨折则是剧烈疼痛。
2.肿胀:受伤部位快速肿起来:骨折后,骨折断端会出血,周围组织也会出现炎症反应,所以受伤部位会很快肿胀,有时还会出现青紫色的淤血(皮下出血导致)。比如孩子手臂骨折,几小时内就会比另一只手臂粗一圈,皮肤发亮。
3.变形:骨头位置“不对劲”:如果骨折发生了错位,受伤部位的骨骼会出现明显变形,甚至肢体畸形。比如手臂骨折后,手臂可能变得弯曲、扭转,和正常姿势不一样;腿部骨折后,两条腿的长度可能看起来不一样,或者脚踝歪向一边。
4.功能障碍:受伤部位动不了:骨折后,孩子会因为疼痛和骨头错位,无法正常活动受伤部位。比如手臂骨折了,就举不起来、抓不住东西;腿部骨折了,就站不起来、走不了路。如果是手指或脚趾骨折,孩子会不敢弯曲或伸直。
当然,最终的诊断还需要靠医生,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和X光片来确定是否骨折、骨折的类型和程度,所以家长发现症状后,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骨科或急诊科就诊。
结语
儿童骨折虽然常见,但只要家长掌握正确的知识,就能做到“不慌不乱、正确处理”。记住:遇到孩子骨折,先让受伤部位不动,做好简单固定,然后及时送医;平时要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比如玩耍时注意防护、过马路时遵守交通规则,从源头减少骨折的风险。儿童骨骼愈合能力强,只要治疗和护理得当,大多数骨折都能顺利恢复,不会留下后遗症,家长不用过于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