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2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骨折现场急救的注意事项 - 数字报刊系统 孩子锁骨骨折别慌!这样护理更省心 白内障与年龄:并非老人专属眼疾 慢阻肺:戒烟后肺能变好吗? 骨折现场急救的注意事项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骨折现场急救的注意事项

作者: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 莫文龙


生活中,跌倒、碰撞或扭动都可能引发骨折。这种突发损伤常让人慌乱,作为急诊科医生,我见过不少因现场处理失误加重伤情的案例,如错误固定刺伤神经血管、搬运不当致二次损伤等。其实,只要掌握科学急救原则,每个人都能在意外发生时成为守护生命的“第一响应者”。

 

科学认知:三招识别骨折信号

 

视觉判断:肢体变形是典型特征 

正常肢体呈直线或自然弧度,若出现异常弯曲(如手臂呈"S"形)、缩短(如大腿骨折后比健侧短)或旋转(如小腿骨折后脚尖歪向一侧),需高度怀疑骨折。但要注意,儿童骨骼柔韧性强,可能出现"青枝骨折"(像嫩树枝折断一样不完全断裂),此时畸形可能不明显。

 

触觉感知:疼痛与异常活动 

骨折部位会出现剧烈疼痛,尤其在移动或触碰时加重。若发现非关节部位出现类似关节的"反常活动",或轻轻按压时听到"咔嗒"声(医学上称骨擦音),这是骨折的明确信号——但切记不可主动测试,以免加重损伤!

 

功能检查:动不了≠骨折 

很多人认为"动不了就是骨折",其实关节扭伤、韧带撕裂也会导致活动受限。真正的骨折往往伴随"三不":不能动、不敢动、不会动(因疼痛本能抗拒活动)。若同时出现皮肤苍白、冰凉、脉搏减弱等循环障碍表现,提示可能损伤大血管,需立即急救。

 

黄金原则:现场急救五步法

 

第一步:先保命,再治伤 

遇到骨折患者,首先要评估现场环境是否安全。若在交通事故现场,需先关闭车辆引擎、设置警示标志;若在建筑工地,要远离坠落物风险区域。对于昏迷或呼吸困难的患者,立即采取复苏体位(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若怀疑脊柱损伤,需用"轴线翻身法"整体转动身体。

 

第二步:科学固定,避免二次伤害 

固定是骨折急救的核心,目的是限制活动、减轻疼痛、防止断端刺伤组织。可用木板、杂志、折叠伞等硬质材料作为临时夹板,固定范围要超过骨折上下两个关节。例如前臂骨折,需同时固定肘关节和腕关节;大腿骨折则要固定髋关节和膝关节。

 

固定技巧: 

1. 用毛巾或衣物垫在皮肤与夹板之间,防止压伤。 

2. 先固定骨折近端,再固定远端。 

3. 绑带松紧以能插入一指为宜,过紧会阻碍血液循环。 

4. 开放性骨折不可将外露的骨头塞回伤口,应用无菌纱布或干净布料覆盖。 

 

特殊部位处理: 

脊柱骨折:保持患者平直不动,用硬质担架或门板整体搬运。 

骨盆骨折:用三角巾或床单在髋部缠绕固定,减少活动。 

肋骨骨折:用多头胸带或宽布条环绕胸部固定,减轻呼吸疼痛。 

 

第三步:止血包扎,守护生命通道  

若骨折伴随开放性伤口,需先止血再固定。用干净布料直接按压伤口,若出血量大,可在伤口近端(靠近心脏一侧)用绷带加压包扎,但要注意每隔1小时放松1-2分钟,防止肢体缺血坏死。对于搏动性出血(动脉血),可用手指压迫出血点上方的动脉(如股动脉压迫点在腹股沟中点),同时尽快呼叫专业救援。

 

第四步:冷静搬运,减少颠簸 

搬运患者时,至少需要3人协同操作:一人托住头部和肩部,一人托住腰部和臀部,另一人托住双腿,保持身体平直呈"整体移动"状态。对于疑似脊柱损伤的患者,切勿背抱或让患者自行行走,可用"平托法""滚动法"将其移至硬质担架上。

 

第五步:心理安抚,传递生命力量 

意外发生后,患者常因疼痛和恐惧产生焦虑情绪。急救者可用平稳的语气安慰:"别担心,我们正在帮您处理""救护车马上就到",同时用衣物遮盖患者身体,保护隐私,增强其安全感。

 

这些误区要避开!

 

误区1:用红药水、紫药水涂抹伤口(可能掩盖伤情,增加感染风险)。 

误区2:给骨折患者喂水或食物(若需手术,可能因麻醉导致呕吐窒息)。 

误区3:用细绳或铁丝直接捆绑固定(可能造成皮肤坏死或神经损伤)。 

误区4:对肿胀部位热敷或按摩(会加重出血和肿胀)。 

 

预防与康复:从急救到日常

 

预防骨折,平时要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加强平衡能力训练(如太极拳、单脚站立),雨雪天气穿防滑鞋。家中可准备急救包,内含弹性绷带、三角巾、消毒纱布等物品。康复期要遵循"早期活动、循序渐进"原则,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避免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结语:急救不是医生的专利,而是每个人的生存技能。掌握正确的骨折现场处理方法,就像为生命多上了一道保险。记住:冷静判断、科学施救、及时求助,你也能成为关键时刻的"生命守护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