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2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孩子锁骨骨折别慌!这样护理更省心 - 数字报刊系统 孩子锁骨骨折别慌!这样护理更省心 白内障与年龄:并非老人专属眼疾 慢阻肺:戒烟后肺能变好吗? 骨折现场急救的注意事项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孩子锁骨骨折别慌!这样护理更省心

作者: 桂林市中医医院 雷艳红


带娃时,意外总防不胜防。孩子跑着追玩具摔一跤,或在游乐场爬滑梯碰了肩膀,突然捂着锁骨处哭闹喊疼,家长瞬间就慌了,满脑子都是“要做手术吗”“会留后遗症吗”。其实,孩子锁骨骨折很常见,绝大多数不用手术,处理正确、护理到位,恢复快且基本不影响生长发育。下面就讲讲具体该怎么做,帮家长少焦虑、少走弯路。

 

先搞懂:孩子锁骨骨折,为啥没那么可怕?

 

孩子骨头和成人不同,成人骨头像干透的硬树枝,断了就彻底断裂;孩子骨头更像嫩树枝,多是“折而不断”的“青枝骨折”,简单固定就能长好。且孩子骨骼愈合快,婴幼儿2-3周、学龄儿童3-4周就长稳,比成人快一倍多。

 

孩子锁骨骨折多是“青枝骨折”,少数“移位骨折”经医生手法复位后固定也能恢复,需手术的不到5%。若孩子出现受伤侧肩膀不敢动、一碰就哭,锁骨处肿起有硬块、轻按疼,或肩膀一高一低、不自觉歪身子,要警惕骨折。

 

孩子受伤后,现场先做3件事,别乱折腾

 

孩子刚受伤,关键是要“别让伤害加重”,记住这3件事:

1.别着急抱孩子,也别让孩子甩胳膊、摸受伤处,避免骨折断端移位。可让孩子坐在小椅子上或躺在平坦垫子上,受伤侧胳膊自然垂在身体旁,别用力晃动。

2.简单固定,围巾、宽布条,或把厚外套、毛巾卷成圆筒状,从孩子受伤侧腋下穿过去,绕过脖子打个松松的结(别太紧,能伸进一根手指最好),把胳膊吊在胸前,减少锁骨受力。若手边什么都没有,让孩子用健康的手轻轻托着受伤胳膊去医院。

3.直接去正规医院就诊,路上让孩子保持安静,开车减速慢行,避免颠簸减轻孩子疼痛。

 

医生处理后,居家护理抓4个重点,恢复快

医生会先拍X光片明确骨折类型,再用专业固定带或三角巾固定。居家护理要做好这4点:

 

(一)固定带/三角巾:严格按要求戴

医生会告知固定带要戴多久,婴幼儿通常2-3周,学龄儿童3-4周,一定要遵医嘱,别私自拆。过早拆,骨头没长稳易移位,恢复时间更长。每天检查固定处皮肤,看腋下、脖子等接触部位有无发红、磨破,若有点红,可在医生指导下涂温和润肤露。还要注意固定带松紧,太松没效果,太紧会勒得孩子不舒服甚至影响血液循环,以能伸进一根手指为宜。

 

(二)姿势管理:避开3个“危险动作”

 

孩子好动,家长要多留意:

1.别让孩子趴着睡,会压到受伤锁骨,可让孩子侧睡(受伤侧朝上),或平躺时在背后垫小枕头,让肩膀舒展。

2.别让孩子跑跳、爬高、提重物,也别玩用力甩胳膊的游戏(如扔球、荡秋千),避免锁骨受力。

3.穿脱衣服注意顺序:先穿受伤侧胳膊,再穿健康侧;脱衣服时先脱健康侧,再脱受伤侧,减少对锁骨的拉扯。

 

(三)饮食辅助:吃对3类食物

 

很多家长觉得骨折要“补钙大补”,其实孩子日常饮食营养足够,重点吃这3类:

1.优质蛋白:鸡蛋、牛奶、鱼肉、瘦肉,婴幼儿可把肉剁碎做成肉泥、肉丸,学龄儿童煮软一点方便消化。

2.钙和维生素D:豆腐、西兰花、虾仁钙含量高,每天让孩子晒15-20分钟太阳(避开正午强光),促进维生素D合成,帮助钙吸收,除非医生建议,否则不用额外吃钙片。

3.清淡易消化食物:粥、蔬菜、水果,避免油腻、辛辣食物,防止孩子便秘,因为用力排便会牵扯锁骨加重疼痛。

 

(四)观察恢复:每天看2个信号

 

护理期间,每天观察孩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

1.好信号:孩子慢慢敢用受伤侧胳膊拿轻东西(如玩具、勺子)且不喊疼,说明恢复不错。

2.坏信号:固定带松动后孩子哭闹、锁骨处重新肿起,或受伤侧手指发麻、发紫(可能是固定带太紧影响血液循环),要赶紧带孩子去医院。

 

避坑!家长最容易犯的3个错,别帮倒忙

 

有些家长出于担心会“帮倒忙”,这3个错误要避开:

 

1.别盲目揉按受伤部位

孩子刚受伤,家长觉得“揉一揉能消肿止痛”,其实会让骨折断端移位,加重损伤,甚至可能需要手术,正确做法是别碰、先固定。

 

2.别过早拆固定带

看到孩子不疼了,就取下固定带,结果骨头没长好又移位,要重新固定,延长恢复时间。

 

孩子锁骨骨折就像“树枝折了个小弯”,及时处理、科学护理很快就能长好,不会影响以后生活。记住核心步骤:受伤后先固定、再送医,居家守好固定和姿势,按时复查。家长别焦虑,冷静和耐心是孩子恢复最快的“助力”,有疑问随时找医生咨询。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