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2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血液净化显神通:急性肾损伤的逆转之路 - 数字报刊系统 血液净化显神通:急性肾损伤的逆转之路 心衰不是老年专属!年轻人也要警惕 支气管炎用药,不再雾里看花 感冒不用慌,中药来帮忙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血液净化显神通:急性肾损伤的逆转之路

作者: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韦娜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清洁工”。它们默默工作,每天过滤约180升血液,清除代谢废物、多余水分和毒素,维持体内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然而,当这双“清洁工”突然“罢工”,身体就会陷入危机——这便是急性肾损伤(AKI)。

急性肾损伤,并非慢性肾病的缓慢发展,而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肾脏风暴”。它可能在几小时或几天内发生,导致肾功能急剧下降。患者可能出现尿量减少甚至无尿、身体浮肿、恶心呕吐、乏力嗜睡,严重时还会引发心衰、肺水肿甚至危及生命。

为何“清洁工”会突然停工

急性肾损伤的诱因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供血不足”。大出血、严重脱水、感染性休克等情况,会使流向肾脏的血液大幅减少,肾细胞因缺氧而受损。

二是“内部堵塞”。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部分抗生素)、重金属、造影剂或横纹肌溶解产生的肌红蛋白,可能直接损伤肾小管,或形成结晶堵塞管道。

三是“外部压迫”。如肿瘤、结石或前列腺增生压迫输尿管,导致尿液无法排出,反向影响肾功能。

此外,重大手术、严重创伤、多器官衰竭等危重情况,也常伴随急性肾损伤。

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并非所有急性肾损伤都有明显症状。但以下信号需高度警惕:连续12小时以上尿量明显减少(少于400毫升),或完全无尿;面部、手脚或全身浮肿;感到异常疲倦、头晕、恶心、食欲不振;呼吸急促或胸闷。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尤其是存在上述高危因素时,应立即就医。

医生会通过血液检查(如肌酐、尿素氮升高)、尿液分析及影像学检查来确诊。肌酐是衡量肾功能的关键指标,其水平快速上升,往往是AKI的重要标志。

血液净化:生命的“替代卫士”

当肾脏暂时无法工作,身体内的毒素和水分不断积聚,此时,就需要“外援”——血液净化技术登场。它如同一个体外的“人工肾”,帮助清除体内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平衡,为受损肾脏的修复赢得宝贵时间。目前,应用于急性肾损伤的主要血液净化方式包括: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这是最常见的形式。通过在手臂建立血管通路(如动静脉瘘或中心静脉导管),将血液引出体外,流经一台名为“透析机”的设备。机器内的透析膜如同一个精密的筛子,允许小分子废物(如尿素、肌酐)和多余水分穿过,进入透析液被带走,而血细胞和蛋白质等有用成分则被保留,净化后的血液再回输体内。通常每周进行2-3次,每次约4小时。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适用于病情危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与间歇性透析不同,CRRT以较慢的速度持续24小时不间断地清除毒素和水分,对血压影响小,更适合在重症监护室(ICU)中使用。它能更平稳地维持内环境稳定,特别适合合并心衰、脑水肿或多器官衰竭的患者。

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当急性肾损伤由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急进性肾炎)引起时,血液中可能存在有害抗体。血浆置换可将患者的血浆分离并弃去,同时补充新鲜血浆或白蛋白溶液,快速清除致病因子,控制病情进展。

逆转之路:希望仍在

许多人误以为急性肾损伤等于“肾衰竭”,必须终身透析。其实不然。与慢性肾病不同,急性肾损伤若发现及时、治疗得当,肾脏功能有很大机会恢复。

治疗的关键在于:早识别、早干预。去除病因(如停用肾毒性药物、控制感染、补充血容量)是基础;血液净化则是支撑生命、为肾脏“减负”的重要手段。随着原发病的控制和肾脏细胞的再生修复,多数患者的肾功能可在数天至数周内逐步恢复。

当然,并非所有病例都能完全逆转。部分重症患者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甚至进展为慢性肾病。因此,预防尤为重要。

如何预防急性肾损伤

谨慎用药:避免滥用止痛药、抗生素等可能伤肾的药物,用药遵医嘱。

及时补水:在高温、腹泻、出汗多时,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重视感染:严重感染是AKI的重要诱因,应及时治疗。

定期体检:尤其对于老年人、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应定期检查肾功能。

造影检查前评估:进行增强CT等需使用造影剂的检查前,应告知医生自身肾病史,必要时采取预防措施。

总之,急性肾损伤虽来势汹汹,但并非绝境。现代医学中的血液净化技术,如同生命的支持系统,为受损的肾脏按下“暂停键”,争取修复的黄金时间。公众提高对AKI的认知,学会识别早期信号,及时就医,配合科学治疗,许多患者都能走出阴霾,重获健康。肾脏的再生能力不容小觑,只要抓住时机,逆转之路,依然充满希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