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天旋地转、扶墙才站稳,吃饭时筷子掉落、半边手没力气,看东西偶尔模糊又恢复正常……遇到这些情况去医院,医生可能会建议做“脑血管造影”。很多人一听就慌:“要往血管里打药?疼不疼?有没有风险?”其实,脑血管造影就是给大脑血管拍“高清照”,帮医生看清血管状况,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大脑里的血管如同大树枝干,负责给大脑输送氧气和营养。若血管堵塞、狭窄或有“小疙瘩”(如动脉瘤),大脑就会“营养不足”,引发头晕、手脚无力甚至中风。脑血管造影通过微创方式,向血管注入显影造影剂,再用专业设备(DSA)记录血管形态、走向,像给血管“录像”,能清晰呈现堵塞位置、程度及畸形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哪些情况需做脑血管造影?精准判断不盲目
并非所有头晕头痛都要做此检查,以下情况医生才会建议,以精准找到问题根源:
1.怀疑脑血管堵塞或狭窄
突发一侧肢体无力、说话含糊甚至失语,怀疑脑梗死时,需通过造影明确堵塞血管及程度,判断能否溶栓或取栓,抓住抢救时机;反复头晕、走路不稳或眼前发黑,且颈动脉超声发现狭窄,想确认是否影响大脑供血及是否需放支架,也需造影评估。
2.排查脑血管结构异常
突发“爆炸样”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怀疑脑动脉瘤时,造影可清晰显示动脉瘤大小、位置及破裂风险,助医生制定手术方案;年轻人反复脑出血或有脑血管畸形家族史,需排查血管畸形、动静脉瘘,造影是确诊关键。
3.术后复查或术前评估
做过脑血管支架、动脉瘤夹闭手术,术后需造影复查血管是否通畅,有无再狭窄或动脉瘤复发;脑部有肿瘤需手术时,术前造影可了解肿瘤供血血管,避免手术中大出血。
脑血管造影怎么做?步骤清晰不恐慌
很多人因不了解流程而害怕,其实检查步骤明确,全程无痛,配合医生即可顺利完成。
检查前,先查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评估身体适配性,服抗凝药(如阿司匹林)者需提前3-5天停药防出血,务必告知医生过敏史(尤其碘过敏);检查前6小时禁食、2小时禁水,糖尿病或高血压患者需咨询医生调整用药,同时放松心态,局部麻醉下仅穿刺时可能有轻微酸胀感。
检查中,先选大腿股动脉或手腕桡动脉穿刺,放细导管至大脑血管;再注入造影剂,DSA设备实时拍摄,过程中脸部可能短暂发热;最后拔导管并按压穿刺处10-20分钟止血固定,全程约30分钟到1小时。
检查后,大腿穿刺者需平躺6-8小时且不弯腿,手腕穿刺者24小时内不提超5斤重物;留意穿刺处是否肿胀出血,当天多喝约2000毫升温水助造影剂排出。
拿到报告后怎么办?别自行“百度”解读
1.结果正常:不可掉以轻心
若报告显示脑血管无堵塞、狭窄或畸形,说明当前症状非脑血管结构问题所致,可排查颈椎病、神经痛、睡眠不足等其他原因。但平时要坚持健康习惯,控制血压、血糖,少吃高油高盐食物,戒烟限酒,避免熬夜,定期做脑血管筛查。
2.结果异常:别恐慌,听医嘱
若查出血管狭窄、动脉瘤等问题,先别慌,大多可治疗控制。让医生详细解读报告,狭窄50%以下可能只需吃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配合调整生活习惯、定期复查;狭窄超70%或动脉瘤有破裂风险,可能需放支架或手术,早干预可避免严重后果。
关键提醒:别自行“百度”解读报告,网上信息可能误导。如“狭窄就要放支架”,实际狭窄程度轻吃药即可控制。有疑问一定要问主治医生,结合症状、病史获取专业建议。
脑血管造影的常见误区,无需过度担忧
误区1:辐射对身体伤害大
脑血管造影辐射量低,一次检查相当于拍3-5次胸部CT,健康成年人偶尔做一次,身体能代谢掉,无明显伤害。医生会调整设备参数减少辐射暴露,并用铅衣保护甲状腺、生殖器官等敏感部位。
误区2:会导致脑出血、血管损伤
脑血管造影技术成熟,医生经验丰富,导管细且柔软,并发症发生率不到1%,远低于及时治疗的获益。只要医生评估身体适合,就无需过分担心风险。
脑血管造影并非可怕检查,而是医生诊断脑血管问题的“眼睛”。很多人因恐惧拒绝检查,耽误病情,如原本能通过支架预防的脑梗,拖到最后只能抢救,更危险。若医生建议做脑血管造影,应主动沟通疑问,做好准备,配合检查,早明确病情才能早治疗,守护大脑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