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输液室里,总少不了这样的画面:孩子哭得满脸通红,家长急得满头大汗,护士举着针头追着孩子的小手跑……输液本是治病的事,却常因为孩子乱动、针头脱落变成一场“拉锯战”。其实,只要掌握几个关键技巧,就能让这个过程轻松不少。
孩子为啥总“拔掉”针头?
孩子输液时针头脱落,真不是故意捣乱。
婴幼儿就像“小探险家”,对身上的异物充满好奇,看到胶布就想去抠,动动手指就可能让针头移位;学龄前孩子则像“小战士”,害怕打针的疼痛,本能地想挣脱束缚;就算是大一点的孩子,也可能因为输液室人多嘈杂、坐久了不舒服,忍不住动来动去。
从护理角度看,针头固定方式也有讲究。如果只贴一块小胶布,孩子轻轻一弯手腕,针头就可能“跑偏”;要是敷贴没粘牢,或者选的位置不对(比如手背这种活动多的地方),脱落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穿刺前:选对“战场”和“装备”
预防针头脱落,准备工作得做足。选位置上,小宝宝优先选头皮静脉,血管直且清晰,孩子乱动也不易碰掉针头;大孩子可选肘窝静脉,皮肤平整利于固定。若孩子活泼好动,可提前和医生沟通用留置针,减少穿刺次数。固定工具方面,普通胶布易卷边,可搭配透明敷贴,双重保障固定针头;弹力网套套手上,松紧适宜防乱抓;孩子总摸针头,可用输液固定板“保护”穿刺部位。
心理准备也不容忽视,孩子害怕多因不了解,家长可在家玩“打针游戏”,用棉签轻触手臂并鼓励,让孩子逐渐适应,输液当天带上孩子喜爱的玩具或绘本,分散其注意力。
穿刺时:家长要当“神助攻”
护士准备扎针时,家长的态度很重要。
抱孩子有技巧:抱小宝宝时,用左手环住他的双臂,右手托住小屁股,让孩子像只小青蛙一样蜷在怀里,这样他既舒服又动不了;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侧坐在你腿上,用一只手轻轻搂住他的肩膀,另一只手握住他没打针的那只手,自然就限制了活动范围。
说话要温柔:千万别用“再动就扎你”这种话吓唬孩子,这会让他更害怕。可以试试说:“宝宝,我们一起和针头‘做朋友’,你乖乖不动,等会妈妈给你贴个小星星贴纸!”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解释:“药水在帮你打跑身体里的小怪兽,我们一起加油好不好?”
突然哭闹怎么办?:如果孩子突然大哭,家长可以先深呼吸,然后带着孩子一起慢慢吸气、呼气,同时用拇指轻轻按摩他的手腕内侧(中医叫“内关穴”),能帮他平静下来。
穿刺后:做孩子的“安全卫士”
输液时,家长要化身“细节侦探”。留意敷贴,若胶布边缘翘起,及时叫护士加固;查看输液管,管子打折影响药水流动,需轻轻调整;观察穿刺点,皮肤发红肿胀,可能是针头移位;触摸温度,打针处发凉或因血液循环不佳。活动要适度,针打手上别提重物、甩胳膊,打脚上少站着走,可握拳、伸手指促进循环。分散注意力也有办法,小宝宝看动画片、听儿歌,大孩子玩贴纸书、涂鸦本,让孩子“忙”起来,忘却针头带来的不适。
特殊情况:多动症和过敏宝宝怎么办?
多动症的孩子就像“永动机”,坐不住也停不下来。这种情况可以提前用留置针,减少反复扎针的刺激。输液时,给他一个软软的压力球,让他捏着玩,既能释放能量又能转移注意力。
过敏体质的孩子要特别注意固定材料。普通胶布可能会让他皮肤发红、起小疙瘩,可以请护士用抗过敏胶布或者硅胶敷贴。如果孩子对很多材料都过敏,可以在打针前涂一层薄薄的凡士林,像给皮肤穿件“小雨衣”,减少刺激。
家长必知:这些事千万不能做!
万一针头脱出来了,家长一定要冷静:
? 别自己把针头插回去:可能会让空气进入血管,或者引起感染;
? 别用棉签使劲按:可能会压坏血管,导致局部淤青;
? 别骂孩子:“都怪你不听话”会让他更害怕。
正确做法是:马上关掉输液的开关,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按住打针的地方(顺着血管的方向按),然后赶紧叫护士来处理。按的时候不要太用力,能感觉到脉搏跳动就行,一直按到不出血为止。
结语
预防针头脱落,需家长、护士和医院携手。家长莫责备孩子,以科学引导;护士多与孩子交流,用易懂话语解释操作;医院可将输液室布置温馨,添玩具、播动画。每一次温柔固定、每一句鼓励,都是对孩子的保护,助其勇敢战胜病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