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感冒后全家陆续 “中招”,孩子从学校回来没多久就发烧咳嗽 —— 这些情况,往往是家中残留的流感病毒未消杀干净,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导致交叉感染。流感季消杀不是 “随便喷点消毒液”,而是精准阻断病毒传播的关键。下面就为大家介绍流感病毒容易藏在哪、不同场景该怎么正确消杀、要避开哪些错误做法,以及日常如何配合消杀做好防护。
一、先懂流感病毒怎么传播、藏在哪?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传播。一是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会随飞沫飘在空气中,被他人吸入后引发感染;二是接触传播,病毒会沾在门把手、遥控器、餐具等物品表面,他人接触后若用手摸口鼻,就可能感染。
明确病毒易藏匿的 “高危区域”,才能精准消杀。高频接触区是重点,包括门把手、开关、遥控器、手机、键盘、水龙头、餐具,这些部位每天被频繁触碰,易残留大量病毒;密闭空间如卧室、客厅、卫生间,尤其家人感冒后,这些空间的病毒浓度较高;个人物品如毛巾、牙刷、水杯、衣物,患者的个人物品更是容易残留病毒,需重点关注。
二、分场景讲正确消杀方法
1、家庭日常消杀(无流感患者时):
空气消杀可通过自然通风实现,每天开窗通风 2-3 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能有效降低室内病毒浓度;物品消杀需用含氯消毒液,如含氯消毒液,按说明书稀释后擦拭高频接触物品表面,作用 30 分钟后用清水擦净,避免消毒液残留;手机、键盘等小型物品,可用 75% 酒精湿巾擦拭消毒;餐具消杀可将其用沸水煮沸 15-30 分钟,或用消毒柜按 “高温消毒” 模式操作。
2、家中有流感患者时的强化消杀:
患者需单独住一间房,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房间内的物品,患者用过的纸巾、口罩要及时用密封袋装好再丢弃,防止病毒扩散;照顾患者时要戴口罩、戴手套,接触患者后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避免自身感染;患者的衣物、床单被罩需单独清洗,用 60℃以上的热水洗涤,晾干后再存放,确保病毒被彻底杀灭。
3、外出归来后的 “进门消杀”:
进门后先脱外套、换鞋,外套挂在通风处,鞋子放在门口脚垫上,减少病毒带入室内;随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若不方便洗手,可使用含酒精免洗洗手液消毒手部;手机、钥匙等随身物品,用 75% 酒精湿巾擦拭消毒;从外面带回的快递、购物袋,表面用含氯消毒液喷洒后再打开,避免接触传播。
三、避开五个消杀误区
消杀时若陷入误区,不仅做 “无用功”,还可能带来风险。
第一个误区:“消毒液浓度越高越好”,实际上浓度过高会刺激皮肤和呼吸道,还可能损坏物品,如腐蚀金属,需按说明书精准稀释,如含氯消毒剂常稀释为 500mg/L 或 1000mg/L。
第二个误区:“酒精能喷着消毒空气”,酒精易燃,喷洒在空气中有火灾风险,只能用于小面积物品擦拭,如手机、门把手。
第三个误区:“消杀后不用洗手”,消杀时手部可能接触消毒液残留或病毒,消杀后仍需洗手,避免 “手口传播”。
第四个误区:“衣服暴晒就能杀死所有病毒”,暴晒需在阳光充足、温度高的环境下持续数小时,若天气阴冷,需用热水洗涤或消毒液辅助消杀。
第五个误区:“家里没人就不用消杀”,流感病毒可在物品表面存活数小时至数天,即使家中暂时没人,也需定期消杀高频接触区,防止病毒残留。
四、消杀 + 防护结合,筑牢全家健康防线
个人防护配合:流感季外出、到超市、医院等人群密集场所时,要戴口罩,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捂口鼻,减少飞沫传播;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彻底洗手,掌心、手背、指缝、指尖等部位都要清洗到位,减少病毒接触机会。
家庭环境配合:卫生间、厨房等潮湿区域要勤通风,保持环境干燥,避免潮湿环境利于病毒存活;流感季尽量少邀请外人来家做客,减少病毒带入风险,家人感冒后要避免共用餐具、毛巾,防止交叉感染。
特殊人群保护:老人、小孩免疫力较弱,需为其准备专用餐具、毛巾,消杀时避开他们的活动区域,或在其外出时进行消杀,减少消毒液对他们的刺激;患者康复后,要对其房间、物品进行一次全面消杀,彻底清除残留病毒,防止再次感染。
结语
流感季消杀关键在 “精准” 而非 “过度”。记住 “通风换气常开窗,高频物品擦一擦,酒精慎用擦物品,含氯消毒按比例,患者用品单独管,洗手防护不能忘”,做好细节消杀并配合个人防护,就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守护全家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