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作为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由鼻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病原体引发,发热是其典型症状。体温升高时,头痛、肌肉酸痛等不适随之而来,合理选用退热药物成为关键。对乙酰氨基酚作为常用解热镇痛药,起效快、副作用少,被广泛应用于感冒发热的对症治疗。然而,大众因认知不足,在用药时存在选错剂型、重复用药、剂量不当等问题,可能影响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风险。本文将从多方面科普正确用药知识,助力安全退热。
一、明确适用场景,判断“能不能用”
对乙酰氨基酚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前列腺素合成,发挥解热镇痛作用,解热效果温和持久,是感冒发热的常用药。当普通感冒或流感引发中低度发热,且体温≥38.5℃时,可考虑使用,同时能缓解伴随的轻中度头痛、肌肉酸痛。
但并非所有人都适用:
1.禁用人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蚕豆病(G6PD缺乏症)患者、对成分过敏者禁用。药物主要经肝脏代谢、肾脏排泄,器官受损时易致药物蓄积,加重损伤;对成分过敏者使用可能引发皮疹、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
2.慎用人群:孕妇、哺乳期女性、6岁以下儿童及老年人需谨慎用药。孕妇用药可能影响胎儿,哺乳期药物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儿童肝肾功能未成熟、老年人功能减退,这些人群用药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
二、掌握选药关键,学会“怎么选”
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时,需从剂型、成分、剂量三个核心维度考量,确保选到适合自身情况的药物。
1.剂型选择
①片剂和胶囊:服用方便,适合成人及吞咽能力较好的青少年。服用时需搭配足量温水,以促进药物崩解和吸收。
②混悬滴剂/口服溶液:剂量易通过量具精准控制,适合婴幼儿、儿童以及吞咽困难者。使用时需严格按照年龄或体重对应的剂量服用。
③栓剂:适合无法口服的人群,如感冒发热伴随呕吐的婴幼儿或儿童。使用时要注意正确的给药方法,且需按说明书要求冷藏保存,防止药物变质,并避免与口服制剂同用。
2.成分选择
对乙酰氨基酚制剂分为单方制剂和复方制剂。
①单方制剂:仅含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简单,适合症状单一的感冒发热人群。
②复方制剂:除对乙酰氨基酚外,还含有止咳、缓解鼻塞、抗过敏等其他成分。选择复方制剂时,需仔细核对成分表,避免重复用药。例如,若同时服用多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感冒药,可能导致药物过量。
3.剂量选择
①成人:需根据发热程度和说明书推荐剂量选择,避免盲目增减剂量。过量服用可能增加肝脏负担,甚至导致肝损伤。
②儿童: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对药物代谢能力较弱,必须选择儿童专用剂型,如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口服溶液。用药剂量需根据儿童年龄或体重计算,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生指导用药,不可使用成人剂型随意减量,以免因剂量不当影响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三、规避用药误区,知道“怎么用”
正确用药需严控用量、遵守间隔、注意时长。
①严控用量:不同厂家的推荐剂量和极量规定不同,需严格核实并遵守推荐剂量,不可擅自加量。超剂量使用可能引发严重不良反应,如肝坏死等。
②遵守间隔:用药间隔至少4 - 6小时,24小时内用药不超过4次。短时间重复用药会导致药物蓄积,增加不良反应概率。
③注意时长:退热连续用药不超过3天,缓解疼痛不超过5天。若症状未缓解,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四、牢记注意事项,保障用药安全
①严禁饮酒:不可饮酒或饮含酒精饮料,停药后1周内也需避免。酒精会加重肝脏负担,增加肝损伤风险。
②关注相互作用:如正在服用其他药物(如抗生素、抗癫痫药),需先咨询医生或药师。部分药物会影响对乙酰氨基酚代谢,增加副作用或降低疗效。
③警惕不良反应:用药后需观察反应,如出现皮疹、恶心、上腹胀痛、尿色加深(如茶色尿)等症状,可能是过敏或肝损伤信号,需立即停药并就医。
④妥善保存:药物需存于儿童不易接触的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栓剂等需按说明书冷藏,确保药物质量。
结语
对乙酰氨基酚是感冒发热的常用药,正确选用能有效缓解症状。牢记注意事项,严格按说明书或医嘱用药。若用药后症状未缓解或出现不适,需及时就医,确保安全有效治疗,维护身体健康。只有科学合理地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才能让其更好地发挥解热镇痛作用,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