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失去手术切除的机会。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成为中晚期肝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其中“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因其创伤小、疗效确切,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众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那么,什么是介入栓塞?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这一重要的肝癌治疗技术。
一、什么是介入栓塞?
介入栓塞,全称为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一种在影像设备引导下,通过向肝癌供血动脉内注入化疗药物和栓塞剂,以阻断肿瘤血供、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微创治疗方法。
该技术属于介入放射学范畴,操作通常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的实时监控下进行。医生通过患者大腿根部的股动脉穿刺,将一根细长的导管送入肝脏,精准抵达为肿瘤供血的动脉分支,然后注入药物和栓塞材料,完成治疗。整个过程患者保持清醒,仅需局部麻醉,创伤小、恢复快,一般术后1-2天即可下床活动。
二、肝癌为何依赖动脉供血?
要理解介入栓塞的原理,首先要了解肝癌的血液供应特点。
正常肝脏的血液供应来自两条主要血管:门静脉和肝动脉。其中,门静脉提供约75%的血流,负责输送来自消化道的营养物质;肝动脉则提供约25%的血流,主要为肝脏提供氧气。然而,肝癌组织的血供模式与正常肝组织完全不同。肿瘤生长迅速,需要大量氧气和营养,因此主要依赖肝动脉供血,其血供占比可达90%以上。而肿瘤周围的正常肝组织仍主要依靠门静脉供血。
这一生理差异为介入栓塞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阻断肝动脉分支,可以精准打击肿瘤,而对正常肝组织的影响相对较小。
三、介入栓塞如何起效?
介入栓塞的治疗效果主要通过三个机制实现:
1.阻断肿瘤血供:医生将导管超选择性地插入肿瘤供血动脉后,注入栓塞剂(如微球、明胶海绵颗粒等)。这些材料会堵塞肿瘤的供血血管,导致肿瘤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发生坏死。
2.局部高浓度化疗:在栓塞的同时,将化疗药物(如表柔比星、顺铂、丝裂霉素等)直接注入肿瘤供血动脉。由于药物直接作用于肿瘤区域,局部药物浓度可达到静脉化疗的数十倍,显著增强杀伤效果。同时,因全身循环中的药物浓度较低,患者的恶心、脱发等副作用明显减轻。
3.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栓塞剂不仅能阻断血流,还可作为化疗药物的载体。部分栓塞材料能缓慢释放所携带的化疗药物,使肿瘤持续暴露于有效药物浓度中,延长治疗作用时间。
这三个机制协同作用,使介入栓塞在控制肿瘤生长、缩小肿瘤体积方面表现出良好的临床效果。
四、哪些患者适合介入栓塞?
根据国内外肝癌诊疗指南,介入栓塞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
1.不可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如肿瘤较大、多发、或合并门静脉癌栓等。
2.肝功能基本正常或轻度异常者:通常要求Child-Pugh分级为A级或B级。
3.门静脉主干无完全阻塞:若门静脉主干已被癌栓完全堵塞,行TACE可能增加肝功能衰竭风险。
4.作为手术前的辅助治疗:通过TACE缩小肿瘤体积,为后续手术切除或肝移植创造条件。
5.术后复发或预防复发:部分患者术后接受TACE,可降低复发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肝癌患者都适合TACE。严重肝功能不全、广泛肝外转移、重度黄疸或凝血功能障碍者通常被视为禁忌。
五、治疗后的效果与随访
介入栓塞通常为周期性治疗,每次间隔4-6周,根据肿瘤反应决定后续治疗次数。治疗后,医生会通过增强CT或MRI评估肿瘤坏死情况。
临床研究显示,TACE可显著延长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部分患者经多次治疗后,肿瘤明显缩小,甚至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
治疗后需定期随访,监测肝功能、甲胎蛋白(AFP)水平及影像学变化,及时发现复发或新发病灶。
六、可能出现的反应与处理
TACE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但仍可能出现一些术后反应,统称为“栓塞后综合征”,包括:发热(一般不超过38.5℃),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乏力、食欲下降。
这些症状多在术后1-3天内出现,程度较轻,可通过对症处理缓解。严重并发症如肝脓肿、胆汁瘤、肝功能衰竭等较为少见,医生会在术前充分评估,尽量规避风险。
总之,介入栓塞作为肝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微创、精准、疗效确切的优势,已成为不可手术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随着栓塞材料、影像技术和个体化治疗策略的不断进步,其临床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