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1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尘肺患者,中医养生有门道 - 数字报刊系统 心衰患者在家中如何科学护心 突发创伤别慌张,正确处理是王道 尘肺患者,中医养生有门道  肝癌治疗新选择:介入栓塞这样起效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尘肺患者,中医养生有门道

作者:广西工人医院 郑瑀心


 

尘肺病是一种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导致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这种疾病多见于矿山、建材、冶金等行业的劳动者。现代医学在诊断和对症处理方面已有一定成效,而中医养生理念的融入,对于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病情发展具有独特优势。中医强调治未病和整体调理,为尘肺患者提供了温和且可持续的健康管理方式。

一、认识尘肺:从肺气虚谈起

在中医理论中,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肺如同身体的华盖,负责吸入清气,排出浊气。长期吸入粉尘,相当于让肺这个过滤器官长期超负荷运转,久而久之导致肺气受损,宣发与肃降功能失调。中医将这种情况归为肺气虚的范畴。肺气虚弱,则卫外功能下降,容易感冒、咳嗽、气短。若长期不调,体内易生痰浊与瘀血,进一步加重肺部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中医调理尘肺的核心在于补肺气、化痰浊、活血瘀、固卫表。

二、食疗养生:吃出肺清气爽

饮食是中医养生的基础,所谓药补不如食补。尘肺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为原则,重点选择具有润肺、补气、化痰功效的食物。

1.润肺食物包括白萝卜、梨、百合、银耳、莲藕、荸荠等。这些食材多性味甘润,可滋养肺阴,缓解干咳、咽干等不适。例如,秋冬季节常食用冰糖炖梨配银耳,既能润燥,又能增强体质。

2.补气食材如山药、莲子、薏苡仁、小米、南瓜等,有助于健脾益气。中医认为脾为肺之母,脾气充足则肺气旺盛。可将山药、莲子、薏米煮成粥作为日常主食。

3.化痰推荐海带、紫菜、冬瓜、陈皮等,有助于化解体内痰湿,减轻咳痰症状。烹饪时加入少量陈皮,可理气化痰,改善食欲。

需注意避免辛辣刺激如辣椒、花椒,以及油腻煎炸、生冷寒凉食物如冰饮、大量生冷瓜果,同时慎食虾、蟹、公鸡等发物,以免助湿生痰或耗伤肺气,加重咳嗽和气喘。

三、起居调摄:顺应四时,养护肺气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生活作息应顺应自然规律。

注意避风寒,防感冒。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尘肺患者尤其需重视保暖,避免受凉。秋冬外出时可佩戴口罩和围巾,保护口鼻。居室应保持温暖、干燥、空气流通,但避免直接吹风。

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熬夜最易耗伤肺气。建议早睡早起,顺应四季变化规律。中午可适当午休,有助于恢复精力。

远离烟尘环境,包括二手烟、厨房油烟和装修粉尘。家中可使用空气净化设备,保持室内空气洁净。

四、情志调理:心宽气自顺

中医认为忧伤肺。长期患病易引发焦虑、抑郁、悲观等情绪,这些情绪会进一步耗伤肺气,加重呼吸困难。因此,保持心情舒畅至关重要。

鼓励患者培养兴趣爱好,如听音乐、读书、养花、下棋等,转移注意力。多与家人朋友沟通,获得情感支持。可尝试冥想或静坐等放松练习,帮助平复情绪,达到心平气和的状态。

五、导引锻炼:动则生阳,强健肺功

适度锻炼有助于增强肺功能和整体抗病能力。尘肺患者运动应量力而行,以不引起明显气促为宜。

推荐练习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可增加膈肌活动,提高通气效率;缩唇呼吸能延长呼气时间,防止小气道过早塌陷。每日坚持练习十到十五分钟,简单有效。

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功法动作舒缓,注重呼吸与动作协调,能调和气血,强健脏腑,特别适合慢性病患者。其中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等八段锦动作,对改善肺功能有良好帮助。

六、中医外治:内外兼修,相得益彰

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可适当选用中医外治法辅助调理。

穴位按摩如肺俞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太渊位于手腕横纹桡侧端凹陷处、足三里位于膝盖下三寸等,常按有助于补肺益气、增强免疫力。

艾灸疗法适用于肺气虚寒明显的患者,可在医师操作下对肺俞、膏肓、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以温补肺气、散寒化痰。

中药熏洗可选用麻黄、杏仁、桔梗等具有宣肺化痰作用的药材煎汤熏洗或泡脚,通过皮肤吸收辅助改善症状。

总之,尘肺病的管理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医学治疗与自我调养相结合。中医养生凭借其整体观和个体化思路,为患者提供了多样化的调护方法。通过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平和心态、适度锻炼及必要的外治手段,患者可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改善体质,减轻不适,提升生活质量。

需明确的是,中医养生为辅助措施,不能替代正规医疗。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自身情况,科学选择适合的养生方式,让肺常清,气常顺,生活更有质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