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擦伤、扭伤、车祸撞击等突发创伤随时可能发生。作为主管护师,我每天都会遇到因处理不当导致伤情加重的患者:有人把插入体内的异物擅自拔出引发大出血,有人用白酒消毒伤口造成组织灼伤,还有人扭伤后立刻热敷让肿胀越来越严重。其实,创伤处理有 “黄金法则”,掌握正确方法能最大限度减少伤害,避免小伤拖成大问题。
一、创伤急救的"黄金10分钟"原则
人体对创伤的耐受时间存在"黄金窗口期"。以大出血为例,失血量超过全身15%(约750ml)时,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超过40%时,10分钟内就可能引发休克甚至死亡。因此,创伤发生后的前10分钟是决定生死的关键期,需遵循"先救命,后治伤"的核心原则。
典型案例:某建筑工人被钢筋贯穿小腿,工友强行拔出钢筋导致动脉喷血。送医时因失血过多已无生命体征。正确做法应是固定异物、压迫止血、快速转运。
二、现场评估"四步法"
1.环境安全评估:确保现场无二次伤害风险(如触电、坍塌、交通事故等),必要时转移患者至安全区域。
2.意识状态判断:轻拍双肩呼喊"能听到吗",观察胸廓起伏判断呼吸(10秒内完成)。
3.出血情况筛查:重点检查头颈部、胸腹部、四肢等易损伤部位,注意隐蔽性出血(如骨盆骨折导致的腹膜后血肿)。
4.骨折体征识别:观察肢体有无畸形、异常活动,触摸是否有骨擦感(非专业人员慎用)。
特别提醒:对昏迷患者切勿喂食喂水,防止误吸导致窒息。
三、四大常见创伤的应对策略
(一)切割伤/擦伤:止血是关键
清洁伤口:用流动清水冲洗(禁用酒精直接涂抹)。
加压包扎:使用无菌纱布或干净布料覆盖伤口,以手掌根部持续加压。
抬高患肢:将受伤部位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
及时就医:若伤口深达皮下、污染严重或出血不止,需注射破伤风疫苗。
常见误区:用烟丝、草药等民间偏方止血,易引发感染和过敏反应。
(二)骨折:固定优于复位
闭合性骨折:利用木板、杂志等硬质材料固定伤肢,固定范围应超过上下关节。
开放性骨折:先用干净布料压迫止血,切勿将外露骨端推回伤口。
脊柱骨折:保持患者平卧位,用卷起的毛巾固定颈部,3人协同平移至硬板担架。
真实教训:某老人跌倒后自认"骨头错位",强行扭动腰部导致脊髓损伤,最终瘫痪。
(三)烧烫伤:降温要彻底
冲:立即用15-20℃流动冷水冲洗30分钟以上。
脱:小心去除衣物,避免撕破水泡(可用剪刀剪开)。
泡:疼痛明显者可继续浸泡在冷水中。
盖:用无菌纱布或保鲜膜覆盖创面。
送:Ⅲ度烧伤或烧伤面积>10%需立即就医。
禁忌行为:涂抹牙膏、酱油等"偏方",会阻碍散热并增加感染风险。
(四)异物刺入:固定是核心
刀具类:用厚纱布或毛巾环绕固定,避免晃动。
玻璃渣:用硬纸板制作"保护圈"固定。
眼球异物:切勿揉眼,用干净纱布遮盖双眼后送医。
胸腹部异物:立即拨打120,等待专业救援。
惊险案例:某厨师被鱼骨刺入手掌,自行拔除后引发气性坏疽,最终截肢。
四、转运途中的注意事项
1.体位管理:疑有脊柱损伤者保持"轴线翻身";呕血患者取侧卧位;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
2.持续监测:每5分钟检查一次呼吸、脉搏,观察意识变化。
3.信息传递:向急救人员准确说明受伤时间、处理措施、疑似的损伤部位。
4.心理安抚:用平静的语气与患者对话,减少其焦虑情绪。
五、预防创伤的"三要三不要"
1.三要:要定期检查家庭环境安全(如防滑地垫、夜灯设置)。要学习基础急救技能(建议参加红十字会培训)。要为儿童准备安全防护装备(如头盔、护膝)。
2.三不要:不要让儿童接触危险物品(刀具、药品、热水瓶等)。不要在疲劳/饮酒后进行高危活动(登山、游泳、驾驶)。不要忽视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持续疼痛、异常肿胀等)。
结语
创伤处理看似简单,却关乎健康甚至生命。记住 “不盲目操作、分情况处理、及时就医” 的原则,遇到突发创伤时保持冷静,用科学的方法应对,才能真正做到 “正确处理是王道”,让小伤快速愈合,大伤得到及时救治,最大限度减少创伤带来的伤害。
急救不是“冒险行动”,而是“科学守护”。当意外来临,冷静运用这些知识,您就能成为生命的第一守护者,让专业救援到来前的每一秒都充满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