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1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新生儿黄疸,晒对太阳才管用 - 数字报刊系统 中医调肺+西医查因,中西医联手破解咳嗽难题 牙隐裂来袭,牙齿“微伤”你察觉了吗? 新生儿黄疸,晒对太阳才管用 血糖总“坐过山车”?揭秘糖尿病神经病变信号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生儿黄疸,晒对太阳才管用

作者: 来宾市兴宾区人民医院 韦秋翠


新生儿黄疸是宝宝出生后最常遇到的"第一道健康关卡"。看着原本粉嫩的小脸逐渐泛黄,许多家长既焦虑又困惑:"听说晒太阳能退黄,是真的吗?该怎么晒才安全?下面将用科学视角拆解新生儿黄疸的"晒太阳疗法",帮助家长掌握正确方法。

一、黄疸本质:胆红素代谢的"交通堵塞"

新生儿黄疸本质是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超标引发的皮肤黄染。胎儿期红细胞寿命较短,出生后大量红细胞分解产生胆红素,而新生儿肝脏处理能力尚未成熟,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堆积。就像城市交通高峰期出现拥堵,胆红素无法及时通过肝脏代谢排出,就会通过皮肤显现黄色。

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足月儿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能持续至4周。若黄疸出现过早(24小时内)、进展过快或伴随嗜睡、拒奶等症状,则需警惕病理性黄疸,可能由溶血、感染、胆道闭锁等疾病引发。

二、晒太阳退黄的科学原理:光疗的"平民版"

医院蓝光治疗仪通过特定波长(425-475nm)的蓝光,将脂溶性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使其能通过胆汁和尿液排出。阳光中的紫外线B段(UVB)具有类似作用,但效率仅为专业设备的1/10。这就像用普通灯泡代替聚光灯,虽能提供照明,但亮度远远不足。

临床研究显示,每日2次、每次30分钟的日光浴,可使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约2mg/dL。但需注意:玻璃会阻挡90%以上的紫外线,隔窗晒太阳几乎无效;阴天紫外线强度不足,也无法达到退黄效果。

三、科学晒太阳的"五步法则"

1. 时段选择:避开紫外线"高峰期"

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的阳光最适宜,此时紫外线强度约为正午的1/3。曾有家长在中午12点带宝宝暴晒20分钟,导致宝宝面部Ⅱ度晒伤,出现水泡和脱皮。

2. 暴露范围:精准打击"黄疸重灾区"

优先暴露背部、臀部等血运丰富区域,这些部位皮肤薄且毛细血管密集,胆红素转化效率更高。需用专用眼罩保护眼睛,用尿布遮盖会阴部。曾有案例显示,未保护眼睛的宝宝出现短暂性角膜充血。

3. 时长控制:建立"耐受性阶梯"

从每日5分钟开始,每日增加2分钟,最长不超过30分钟/次。早产儿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建议从3分钟起步。有研究跟踪了200例足月儿,发现采用阶梯式晒太阳的宝宝,皮肤损伤发生率从18%降至3%。

4. 环境管理:打造"恒温晒场"

室温维持在26-28℃,使用空调时避免冷风直吹。冬季可在阳光房内操作,夏季选择树荫旁的通风处。曾有家长在冬季开窗晒太阳,导致宝宝体温降至35.8℃,引发低体温症。

5. 动态监测:建立"黄疸日记"

记录每日晒太阳时间、部位及黄疸变化,使用经皮胆红素仪监测(医院可提供租赁服务)。若发现黄疸从面部蔓延至手脚心,或大便颜色变浅如陶土,需立即就医。

四、这些情况,晒太阳可能帮倒忙

1. 病理性黄疸:延误治疗的"温柔陷阱"

溶血性黄疸患儿晒太阳可能加重贫血,胆道闭锁宝宝延误手术时机将导致肝硬化。当血清胆红素>256μ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85μmol/L(5mg/dL)时,必须立即进行蓝光治疗。

2. 特殊体质:早产儿的"脆弱防线"

胎龄<32周的早产儿,皮肤厚度仅为足月儿的60%。建议采用"间接日光疗法":让宝宝躺在母亲怀里,母亲暴露背部接受阳光,通过皮肤接触传导热量。

3. 药物干扰:光敏反应的"隐形炸弹"

某些抗生素(如磺胺类)会增强紫外线损伤,益生菌制剂可能改变肠道菌群影响胆红素排泄。晒太阳前需告知医生宝宝用药情况。

五、综合管理:退黄的"组合拳"

1. 喂养强化:肠道是"第二排毒通道"

每日8-12次母乳喂养可增加肠蠕动,促进胆红素排泄。母乳性黄疸宝宝若一般状况良好,可继续母乳喂养并添加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

2. 液体补充:预防脱水的"黄金法则"

晒太阳期间每15分钟补充5-10ml温水,避免大量出汗导致脱水。曾有宝宝因晒太阳未补水,出现尿量减少和体重下降。

3. 定期随访:把握治疗"黄金期"

出院后3天内每日监测胆红素,生理性黄疸通常在14天内消退。若黄疸持续>3周,需排查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代谢疾病。

结语

新生儿黄疸的管理需要"阳光+医学"的智慧组合。记住这个原则:生理性黄疸可适度晒太阳辅助,病理性黄疸必须及时就医。当您准备带宝宝晒太阳时,请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时段合适吗?暴露充分吗?监测到位吗?只有做到"晒对太阳",才能让这剂天然"退黄药"真正发挥作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