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坚果时后牙“酸了一下”,喝冰咖啡某颗牙突然刺痛,啃骨头后牙齿隐隐作痛,可对着镜子却看不到裂纹……这些看似偶然的牙齿不适,很可能是“牙隐裂”在预警。牙隐裂就像牙齿上的“微伤口”,细如发丝且藏得深,早期难察觉,一旦放任,裂纹加深,可能导致牙齿断裂甚至需拔牙。今天就教大家识别、应对和预防牙隐裂,守护牙齿健康。
一、牙隐裂:藏得深的牙齿“微伤”
牙隐裂即牙齿表面出现“非生理性的细微裂纹”,有的仅在釉质层(牙齿表面坚硬外壳),有的深入牙本质(牙齿内部较软部分),严重的会裂到牙根。它难被发现,原因有三:
*裂纹细,大多0.1-0.2毫米宽,肉眼难看清,藏在咬合面沟缝或牙齿侧面时更难察觉;
*早期无明显症状,仅在咬硬物、吃冷热食物时偶尔疼痛,易被忽视;
*症状易混淆,与蛀牙、牙敏感相似,常被误判,等发现时裂纹已加深。
二、警惕!牙隐裂的“提醒信号”
牙隐裂虽隐蔽,但身体会给出“小信号”,多留意就能及时发现:
1.冷热酸甜“刺激疼”:吃冷、热、酸、甜食物时,某颗牙突然刺痛,刺激消失后疼痛缓解。如喝冰奶茶时左边后牙酸疼,咽下奶茶后疼感消失,就要警惕。
2.咬东西“定点疼”:咬硬物甚至嚼米饭、馒头时,某颗牙有固定位置疼痛。如咬坚果时右下后牙像被扎,换另一边咬不疼,或嚼米饭时某颗牙咬到米粒就疼,可能是牙齿有隐裂。
3.夜间“隐隐疼”:裂纹加深刺激牙神经,晚上睡觉时牙齿隐隐作痛甚至疼醒。如躺下不久某颗牙胀疼,坐起来减轻,说明隐裂较深,需赶紧处理。
4.无原因“偶然不适”:无明显原因,某颗牙偶尔酸胀,如说话、喝水时突然“不得劲”,很快消失,也可能是浅隐裂信号。
三、牙隐裂的“帮凶”:这些习惯要改
牙隐裂多与日常习惯有关,以下行为很“伤牙”:
1.用牙“当工具”,咬硬物:用牙开啤酒瓶、啃硬骨头、咬坚果壳、嚼冰块,甚至撕塑料袋、咬线头等。牙齿长期承受过大力量,表面易出现细微裂纹。
2.频繁吃“冷热交替”食物:刚吃完热火锅就吃冰淇淋,刚喝过热汤就啃冰西瓜,牙齿经历“热胀冷缩”,反复刺激下表面易产生裂纹。
3.牙齿本身“比较弱”:有蛀牙、补过牙或磨损严重的牙齿更易隐裂。蛀牙使牙齿结构脆弱,补牙处易产生缝隙和裂纹;长期磨牙、用力咬东西会磨薄釉质,失去保护的牙齿易隐裂。老年人因牙齿釉质变脆、弹性下降,也易出现牙隐裂。
4.意外“外伤”:吃饭咬到石子、沙子,运动时下巴受伤,刷牙太用力碰到牙齿等,当时可能不疼,但牙齿内部可能留下隐裂。
四、发现疑似信号,三步应对
若出现牙齿疑似隐裂信号,别慌,按以下三步处理:
第一步,自我初步排查,切勿盲目忍耐。可用染色法,将稀释食用色素涂在疑似疼痛牙齿表面,漱口后观察,色素附着处可能有裂纹;也可用咬合测试,用干净筷子或棉签按压牙齿咬合面,若按到某颗牙疼痛、“咬不实”或有“咯吱”声,可能隐裂,注意别用尖锐物品抠牙。
第二步,及时前往正规牙科精准判断。自我排查怀疑有隐裂,应尽快到医院口腔科或正规牙科诊所挂“牙体牙髓科”。医生会借助探针检查、透照法、牙片或CT等专业手段,确定裂纹位置与深度,排除其他问题。
第三步,依裂纹深度接受医生处理。浅裂可打磨牙面、涂脱敏剂并定期复查;中裂需充填治疗或做牙冠套,治疗后避免咬硬物;深裂要先根管治疗再做牙冠套,若无法保留牙齿,可能需拔牙后做种植牙或假牙。
五、日常预防:远离牙隐裂
保护牙齿需从日常细节做起。其一,别把牙当工具,开啤酒瓶用开瓶器,撕塑料袋用剪刀,咬坚果用坚果夹,还要少吃硬糖、冰块、骨头等过硬食物,降低牙齿受损风险。其二,少吃“冷热交替”食物,吃热食后稍等几分钟再吃冷食,避免牙齿因热胀冷缩受刺激。其三,矫正磨牙习惯,晚上磨牙及时佩戴“磨牙垫”。其四,每年进行1-2次口腔检查,补过牙、有蛀牙的人更要定期复查。最后,重点保护脆弱牙齿,吃饭时尽量用另一侧咬硬物,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六、结语:早发现,保住牙齿
牙隐裂虽隐蔽,但留意信号、及时检查处理,大多能保住牙齿。牙齿无“再生能力”,一旦裂开无法愈合。平时爱护牙齿,不用牙咬硬物,定期看牙,发现不适别忍,才能让牙齿长久陪伴,吃嘛嘛香。记住,牙齿“微伤”不能忽视,早发现早处理是对牙齿最好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