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被盆底功能障碍困扰:咳嗽、打喷嚏时忍不住漏尿,出门必须带护垫;抱孩子、提重物后腰酸背痛,甚至出现阴道坠胀感。其实,这些表现多是盆底功能障碍所致,及时干预并进行康复治疗,大部分人能明显改善。
一、认识盆底功能障碍
要了解盆底功能障碍,首先需认识盆底肌。它位于盆腔底部,是关键支撑结构,不仅承托子宫、膀胱、直肠等盆腔器官,还负责控制排尿与排便,并维持性生活质量,对盆腔健康意义重大。一旦盆底肌功能受损,易引发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粪失禁、性功能障碍这四种常见病症。
压力性尿失禁最常见,表现为咳嗽、打喷嚏等时漏尿,严重时走路、站立也漏尿;盆腔器官脱垂致子宫等下垂,患者有阴道坠胀感,严重时器官脱出;盆底肌痛表现为下腹部等慢性疼痛,性生活时加重;排尿或排便异常需排除泌尿、肠道疾病后考虑盆底问题。需注意,该病不止产后女性会患,年龄增长、肥胖等人群及男性也可能患病。
二、盆底功能障碍的常见诱因
该病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妊娠与分娩是重要因素,孕期子宫增大压迫盆底肌致其松弛;分娩时盆底肌过度拉伸甚至撕裂,难产、侧切、多胎分娩的女性,盆底肌损伤更明显,患病风险更高。
年龄增长会使盆底肌纤维萎缩、弹性下降、支撑力减弱,功能受损;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降低,盆底肌弹性进一步下降,症状更易加重。
长期腹压增加会持续压迫盆底肌,长期便秘者排便用力、慢性咳嗽患者(如哮喘、支气管炎患者)、肥胖人群腹部脂肪堆积、长期提重物或久坐久站,都会增加腹压,影响盆底肌功能。
不良生活习惯也会诱发疾病,长期憋尿损伤盆底肌,缺乏运动致盆底肌松弛,长期弯腰劳作加重其负担。此外,盆腔手术(如子宫切除术)、神经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神经病变),可能影响盆底肌神经支配,导致功能障碍。
三、盆底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
盆底肌训练(凯格尔运动)基础无创,通过主动收缩、放松盆底肌增强力量与弹性。先以排尿中断尿流定位盆底肌,收缩保持3-5秒、放松3-5秒,每次10-15组,每天2-3次,坐位、卧位、站立均可练习,避免憋气与腹部用力,适用于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也可用于术后康复与预防。
生物反馈治疗是盆底功能康复的常用辅助训练,通过专业仪器将盆底肌收缩信号转化为视觉或听觉反馈,帮助患者直观感知肌肉活动,精准掌握正确收缩方法。该治疗需在医院由专业人员操作,每次20-30分钟,每周建议2-3次,主要适用于不会自主做凯格尔运动、盆底肌收缩无力或不协调的患者,助力其逐步恢复盆底肌功能。
电刺激治疗用低频电流刺激盆底肌被动收缩,唤醒受损肌纤维,在医院使用专用仪器,电极放置位置依性别而定,医生调电流强度,每次20-30分钟,每周2-3次,10-15次为一疗程,适用于盆底肌严重松弛、无法主动收缩者或产后、术后康复初期者。
手法治疗由康复师用专业手法放松盆底肌紧张纤维、纠正失衡,每次30-40分钟,每周1-2次,需个性化方案,适合盆底肌痛、痉挛、中度盆腔器官脱垂者。
中重度患者保守治疗不佳时可手术,常见术式为尿道中段悬吊术、盆底重建术等微创手术,恢复较快,但需医生评估适应证,术后仍需配合盆底肌训练防复发。
四、盆底功能障碍的日常护理与预防
避免腹压过度增加是关键:改善便秘,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每天喝1500-2000ml水,规律排便不用力;积极治疗哮喘、支气管炎以控制慢性咳嗽;肥胖者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减重;提重物用腿部力量,避免弯腰,少抱过重孩子。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有尿意及时排尿不憋尿;除凯格尔运动外,可快走、游泳、练瑜伽,避免过度弯腰;不长期久坐久站,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站立时挺胸收腹。
特殊时期重点保护:孕期女性孕中期做凯格尔运动,控制体重,避免久站、提重物;产后42天评估盆底功能并尽早康复训练,不早做剧烈运动;绝经后女性可在医生指导下局部补雌激素。
结语
盆底功能障碍虽会带来困扰,但只要正确认识、及时干预,通过科学的康复治疗与日常护理,大部分人能有效改善。希望大家重视盆底健康,消除“难以启齿”的顾虑,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做好预防与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