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1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预激综合征早知晓,避免突发风险 - 数字报刊系统 宝贝咳嗽老不好,小心支原体感染 急诊见闻:孩子高烧惊厥如何紧急处理 预激综合征早知晓,避免突发风险 支气管哮喘发作,紧急处理记住这几步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预激综合征早知晓,避免突发风险

作者: 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 韦海芳


心脏作为人体重要的循环器官,其正常功能依赖于有序的电活动传导。预激综合征作为一种心律失常相关病症,部分患者因无症状而长期隐匿,仅在体检或突发严重心律失常时被发现。由于公众对该病认知不足,往往错过早期干预时机,增加突发风险。本文将从多方面,对预激综合征进行科普介绍,帮助大众早知晓、早应对,降低健康风险。

 

一、认识预激综合征

预激综合征是指心脏先天性存在异常传导通路(旁路),导致心房激动提前激动心室的一部分或全部,引发心电生理异常的病症。正常情况下,心房激动通过房室结 - 希浦系统下传至心室,而预激综合征患者因旁路的存在,激动可经旁路快速下传,出现 “预激波”,部分患者可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表现为心跳异常加快。该病多为先天性发育异常,少数与后天性心脏病(如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由于部分患者平时无明显症状,仅在心电图检查时发现典型预激波,易被忽视,因此提高对该病的认知尤为重要。

 

二、警惕身体信号

预激综合征的症状表现存在个体差异,多数患者症状与心律失常发作相关。常见典型症状包括心慌(心悸),表现为突发的心跳加快,频率多在150-250次/分,部分患者可伴有胸闷、气短,这是由于快速心律失常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导致机体供氧不足所致;此外,还可能出现头晕、乏力,严重时因脑供血不足引发黑矇,甚至晕厥。特殊危险信号包括突发晕厥、胸痛,出现此类症状可能提示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需立即就医。在区分正常不适与病症信号时,普通疲劳后的心慌多在休息后缓解,而预激综合征引发的心慌常突然发作、突然停止,休息后缓解不明显,且可能反复出现,出现此类情况应警惕该病。

 

三、科学检查

诊断预激综合征主要依赖心电图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首选检查为常规心电图(ECG),检查时患者平卧,医护人员在胸部、手腕、脚踝粘贴电极片,记录心脏电活动,整个过程无创伤、耗时短(约5-10分钟)。典型心电图表现为PR 间期缩短(<0.12秒)、QRS 波起始部出现预激波(δ波),可明确诊断。

对于症状偶尔发作的患者,需进行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该检查可连续记录 24-72 小时心脏电活动,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心脏超声检查可排查心脏结构异常,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可能引发类似症状的疾病,为诊断提供进一步依据。出现疑似症状后,建议及时到心内科或心电诊断科就诊,由医生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

 

四、应对有方

根据患者症状表现,临床处理方式有所不同。无症状患者,虽无明显不适,但需定期复查心电图(建议每年 1 次),监测病情变化,日常应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大量饮酒、熬夜等诱发因素,降低心律失常发作风险。

 

有症状但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原地休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紧张,若有吸氧条件可适当吸氧缓解症状;医生可能会开具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罗帕酮)预防发作,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症状频繁发作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如心慌持续超过半小时不缓解、伴随晕厥等,需及时就医,评估后可选择射频消融术治疗。该手术通过导管将射频能量输送至异常旁路,阻断其传导功能,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1-3天即可出院)、成功率高(约 95%以上)的优势,是目前根治预激综合征的首选方法。

 

五、预防先行

日常预防对于降低预激综合征突发风险至关重要。生活习惯方面,需保持规律作息,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饮食上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及优质蛋白质,避免暴饮暴食;运动选择散步、慢跑、瑜伽等温和方式,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强度和时间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情绪管理上,学会调节情绪,避免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愤怒等不良情绪中,可通过听音乐、社交、运动等方式释放压力。定期体检时,应将心电图纳入常规检查项目,尤其是有家族心脏病史的人群,做到早发现、早监测。此外,向家人普及该病相关知识,让家人了解紧急应对方法,以便在突发情况时提供帮助。

 

结论

预激综合征虽为心脏电生理异常病症,但具有可防、可治的特点,公众无需过度恐慌。关键在于早知晓、早识别、早应对,通过科学检查明确诊断,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同时做好日常预防管理。只要重视疾病监测与治疗,遵循医嘱,预激综合征患者完全可以正常生活、维护心脏健康。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